二十年前,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医保制度也并未如此普及与健全。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往往因为一场大病而导致积蓄掏空,甚至四处欠债。在这种背景下,咱老百姓常说这样一句话:"有什么都好,就是千万别有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医保制度的逐步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农村家庭在参与居民医保之后便可以享受住院报销的保障,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缓解了看病难题。据了解,2020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众所周知,新农合医保制度于2003年在农村开始推广,随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并轨及基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大病救助、贫困低收入家庭缴费补贴等一系列的扶持,居民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最高已经可达80~90%,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因此极大地高涨。


  然而,最近两年农民参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人数比例有所降低,每年第四季度缴费周期一些地方的村干部甚至需要挨个上门征缴,才能勉强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农民表面上虽然会答应继续参保,但却始终不提缴费的事儿。


  对于农民参保积极性下降这件事,不少专家也表示十分难以理解。按道理说,医保的福利更好了,报销比例更高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应该更加高涨才对,怎么却反而不想交了呢?如果仅仅因为缴费金额的逐年上涨,怕也不至于如此吧?这其中有何隐情呢?


  对此,有记者专门做了调查,就参保积极性下降这件事询问了不少农民,总结得出6个方面的原因:


  第①个:缴费金额年年涨,何时才是个头?


  有农民称,新农合制度刚刚落实的时候缴费金额才10元或者20元,而现如今2020年的缴费金额是280元/斤,2021年缴费标准再上涨40元,来到了320元/年。如此年年涨,何时才是个头呢?要知道农民的种地收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新农合缴费金额却翻涨几十倍。在这种背景下,一小部分农民选择了放弃。


  第②个:很多慢性病用药不报销


  农民常年劳作再加上小病积劳成疾患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等慢性病的居多,而这些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可是,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慢性病用药不在医保报销的目录之内,农民即便参了保依然需要高价买药,鉴于此,不少农户心存抱怨对参保也便没积极性了。


  第③个:异地报销流程还是太麻烦


  有的时候生大病由于本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往往需要跨省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医保报销的手续就很繁琐了。由于城乡居民医保目前只是实现了省级统筹,并未实现国家统筹,所以在报销的时候可以选择回当地医保局报销,也可以出院直接结算。但整个流程,不少年长的人依然搞不明白,往往因为报销需要连跑好几趟。


  第④个:说能报80%,实际下来却只有50%


  农民住院治疗,政策上说最高能报销70~80%,但许多治疗费用又是属于自费项目,实际报销的比例可能只有50%。而且,一盒药的售价也由以前的几块钱上涨到现如今的几十块,即便经过报销,咱农民的看病花销还是增多了!


  第⑤个:门诊不给报销


  许多农民反馈,即便参与了居民医保,门诊就诊的时候也同样不能报销。大家都知道,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而医保又是在户籍地参加的,到了城市之后遇到头疼、发热到医院门诊就医,只能选择自费,异地医保在外地门诊又不给报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缴纳居民医保费也等于浪费,索性就不交了。


  第⑥个:交钱参保又用不到,等于浪费了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三四十岁的农民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一年当中也很少生病,便不参加医保了。况且,即便交钱参加了医保,一年有效期之后就又清零了,白白浪费几百块钱,索性还不如不缴纳呢。


  上述这6点便基本囊括了导致农户参保积极性下降的所有因素,虽然有些理由看起来并不怎么合情合理,但却是生活当中的的确确存在的!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2021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到了第四季度就又要开始征缴了,届时你还是选择弃缴吗?欢迎将您的答案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