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羡慕免费医疗,人人都渴望免费医疗。经常能听老家王大爷抱怨,说看病贵,就算医保报销了,也要花不少钱,羡慕英国全民看病免费。羡慕免费医疗。可是,免费医疗真的就那么香吗?今天我的观点是,免费医疗正在压垮英国财政,浪费才是最大的不公!大家看了先别急着否定,听我慢慢道来。


  英国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早在1948年就通过了《国民医疗服务法案》。根据该法案,英国将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确立了两大原则:一是,全民享受免费医疗。无论年龄、贫富、职业,均享有平等的医疗服务,而且是免费的。二是,免费医疗服务按需提供,而不是按支付能力提供。也就是说,只有病人有看病的需求,医院就必须提供免费服务。从这两条来看,这哪里是资本主义啊?这分明是共产主义啊!因为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英国也曾被称为最像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泰晤士报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泰晤士报提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有一半的英国人的回答都是全民医疗免费制度。


  可是,英国的全民医疗免费制度真的有那么好吗?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欧洲的德国、法国为什么也没有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对中国人而言,在5000年的历史征程中,都在为吃饱饭而奋斗。而今,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医疗又成为压在心头的一座新大山。中国人同样渴望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为什么中国不能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到底好不好?它的优缺点在哪里?我们先说优点,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让医疗服务变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免费享受的公共服务。就像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全免,人人都上得起学。在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下,英国人不再担心看不起病,也不再担心医疗服务分配的不均。这是所有英国人都享受到的一种公共医疗服务。因此,它被英国人所歌颂,所赞叹。英国人甚至还拿此来嘲讽美国。毕竟,美国不仅医疗费用昂贵,而且奥巴马的医保法案刚推行,就被特朗普废除。在医保制度方面,英国比美国要走得更远,也更健全,更普惠。可是,我们不能只看优点,不看缺点。英国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已经有73年,这是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它足以反映出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优缺点。


  在该制度推行的早期,因为NHS国家免费医疗体系刚刚建立,机构较为精简,人员较少,支出较低。二战又刚刚打完,英国在海外还有不少的殖民地尚未独立,英国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广开财路。在这一阶段,英国的国家财政完全足以负担得起全民免费医疗的费用。经历过二战的英国人民,也是能够过得起苦日子的。这时,英国政府提供全民免费医疗服务,让英国老百姓几乎不敢相信。但很快,这一政策就得到了广泛支持,并深入人心。可是,在这一阶段,全民免费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极少数英国人,绝大多英国人都被排除在外。因为只有缴纳了医保的人或者极端贫困家庭,才能享受免费医疗。但这么好的事,人们争相加入,全面缴医保。英国收到的医保费越来越多了,免费医保覆盖的人群也就更广了。英国各届政府为了拉拢选票,争取民意,不断扩大全面免费医疗机构和免费医疗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就直接把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医院给大规模打垮了,只留下一些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发展到今天,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不断完善,不仅兴建了大量的社区医院,还给每个人都配备了家庭医生。当病人不方便去医院就诊时,家庭医生可以免费提供上门服务。这些看似美好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新问题。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英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钱,都来自于纳税人。因为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所有的服务都是花纳税人的钱,也就没人在乎这笔钱该怎么花,更没人去节约。对病人来说:“我缴了医保,我想怎么看病,就怎么看病,反正不要钱。”在英国,救护车的出勤率非常之高,甚至喝醉酒了也叫救护车,这也导致救护车越来越慢,最慢需要62小时才能到!至于预约了医生,随意爽约不去看,拿了药回家不吃更是家常便饭。大病上医院,小病也上医院,但凡能让医生看一下的,都叫医生看一下。对医生而言,都是免费的,反正又没有绩效奖,每天上班打卡即可。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懒散,医院运转效率低下,大家都吃大锅饭,谁还努力工作啊?对医院而言,没有利润可图,也无需节约成本,医疗器材随便用,医疗耗材随便扔,只要政府给钱,医疗设备随便买。要是政府不给钱,那也无需升级医院的设施。这病能治就治,不能治就转去别的医院。如果这些免费医疗机构都治不好,那就麻烦病人自己花大价钱去私立医院治疗。在这种背景下,医疗资源不仅出现了严重的挤兑,还形成了巨大的浪费。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在公立医院排队,可能要排上一年半载。


  浪费也就算了,可当真正的疫情大流行来临时,这些吃着国家公粮的医生却又不愿承担责任了。因为平时的医疗支出太大了,导致英国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抗击新冠疫情。因此,当疫情在英国流行时,英国政府直接就选择了躺平。


  在新冠疫情来临时,本来应该是“应收尽收,应治尽至”。但英国的选择是,全都不治。免费变成了不治,就不要花钱。可以说,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体制在新冠疫情面前,被冲击得体无完肤。关键就在于,平时开支太大了,没有余钱应对突发的重大医疗卫生事件。然而,还有更大的浪费是浪费在了别的地方。因为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相应的医疗机构也就变成了国营医院,医生变成了吃公粮的国家公务员。在公务员体制之下,这些国营医院又会产生大量的管理人员,也就是医疗机构的干部。这些人是不看病的,但拿的工资比看病的医生还要高。这造成巨大的人员臃肿,机构臃肿的问题。早在2017年,英国免费医疗体制内员工总人数就超过了170万。这相当于英国凭空多出来170万公务员。英国免费医疗体系所雇佣的员工数位列全欧洲第一,全球第五。这些人不管他看病还是不看病,英国财政都得把他们养起来。一边是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一边是臃肿的医疗人员,这让英国财政不堪重负。英国人要缴纳的医保费用也越来越高。英国政府也曾想要精简人员,可是,真正需要精简的恰恰是管理人员,而不是医生。管理人员又怎么会精简自己呢?压力更大的是,英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越来越严重,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8%。据英国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英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已经占到GDP的7%,占英国公共总预算的30.1%,相当于每个英国人每年缴纳医疗税费2000英镑,折合人民币17400元。如果没有什么大病,谁需要每年支付17400元的医疗费用啊?而在这笔费用里面,只有约10%用于医药开支。其他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养人,发工资了。不少幡然醒悟的英国人忍不住走上街头,要求关闭NHS机构。在沉重的医疗负担下,英国财政越来越吃不消。英国打算引进美国保险公司,引进美国资本,却遭到英国人的抵制。英国人担心美国资本进来后,医保费用会进一步上涨,缴不起税费。在万般无奈之下,英国只能削减军费。英国军费占GDP比重,连续数年下滑,这严重阻碍了英国的国防军工发展。英国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像美国的航母退役后,一般选择炸沉或者切割解体,但英国的退役航母一定会选择卖掉。因为卖了可以换钱,补充英国的医疗开支。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我们一定要吸取英国的教训。如果让免费医疗转换成天价税费,那么,昂贵的医疗成本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仍然压在每个人的头上。一个良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既能保证公正,又能兼顾效率,不仅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能减少全社会的医疗成本,让老百姓缴得起医保,也看得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