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村医保覆盖率持续提升,政府补助标准逐年增加,农民“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然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异地就医结算难题和基层服务短板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医保红利释放的“最后一公里”。


  一、覆盖率提升背后的隐忧:异地报销堵点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1.3亿人次,为群众减少垫付超1500亿元。但实际中,不少农村患者仍面临垫付压力大、报销比例低等问题。例如:


  1.备案流程复杂:部分老人因不熟悉线上操作,需多次往返户籍地办理手续;


  2.门慢特病报销难: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异地门诊报销比例低,甚至需全额垫付后回参保地申请;


  3.政策知晓率低:进城务工人员对异地结算政策了解不足,导致自费比例高。一名上海务工的骨折患者自费7.3万元后才得知可备案报销,最终仅挽回45%费用。


  二、基层服务短板:从“催缴难”到“报销繁”。 尽管医保补助增加,基层执行中仍存在矛盾:


  1. 催缴压力大:保费连年上涨,部分村民因“大病治不了,小病不给报”拒缴,村干部被迫“求人缴费”;


  2. 服务能力不足: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落后,村医水平有限,患者被迫跨省求医;


  3. 政策落地不均:一些地区虽推行“互联网+医保”,但农村老人因技术门槛难以享受便捷服务。


  三、破局之道:政策优化与资源下沉并行。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及地方已采取多项措施:


  1.制度创新:2025年底前,全国将统一省内异地住院按病种付费,减少地区政策差异;


  2.资源下沉:推动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推广AI辅助诊疗技术,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3.简化流程:京津冀等地试点“免备案”直接结算,未来或向全国推广。


  农村医保的“覆盖广”与“用得好”需同步推进。唯有打破异地壁垒、补齐基层短板,才能真正让农民“敢看病、少跑腿、少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