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标准来了!每人每年400块,你交不交?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规定,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从2023年的380元,增加20元到400元。
财政补助标准从2023年的640元,增加30元到670元。
2019年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农合合并,整合成了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也就是今天大家常说的城乡居民医保。
这里给大家再重申一次,城乡居民医保本质上是社会保险,不是社会福利。
但是国家每年都在给城乡居民医保进行大额补贴。
就是开头通知中说的,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国家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年1070元,国家补贴了670元,个人只需要缴纳400元就行了。
财政补助的670元,是按照中央,省和市县三级,按照不同的分担比例进行补助的。
但具体到地方,因为各地经济条件不同,财政的补助比例也不一样。
这就导致了大家会发现,怎么我这里个人交的比400块多,这都是正常的。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居民医保穿底,导致个人缴费部分要上浮。
比如说国家标准今年统一的个人上浮是20块钱,但某地去年的居民医保基金,透支了1个亿。
那就要根据参保人数,分担到每个人,在20块的基础上要多收一些,把之前的坑填上。
反正标准就是这么个标准。
就是这种高补贴之下,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近年来,仍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很多人不理解,有人不愿意交新农合,为啥还要求着他们必须要交。
原因其实不复杂。
参保率是有警戒线的,在这个线之上,爱谁谁爱交不交。
如果跌破了这个线,就会对医保基金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通俗的说是系统跑不动了。
我国医保基金运行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可支付月数。
假设没有新的保费收入,历年积累的医保资金结余能够支撑基金超过6个月的支出,这就是处在安全期间。
如果低于6个月,医保基金的运行就很麻烦了。
2023年有专家在解读我国医保基金的时候,列出了两个数据:
一个是全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结余,可支付月数是21.9个月
一个是全国居民医保基金的结余,可支付月数是9个月。
这两个数字显示出,我国医保基金的支撑能力是相当充沛的。
因为城乡居民医保的统筹不是全国,是在市一级,所以这9个月的全国平均数并不安全。
具体到地方,已经有很多地区的城乡居民医保穿底了。
所以大家会发现,每年的居民医保标准公布后,接下来村干部和学校的老师们又该受累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感觉,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涨得太快。
2006年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标准是每人每年10块钱,到了2023年,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已经达到了每人每年380块。
年平均增长是19.78%。
很多人以为今年会有变动,很遗憾还是老政策,只是比预期的费用少了10块钱。
城乡居民医保目前是定额筹资,居民按照人头定额缴费,政府按照人头定额补贴。
这是相对不公平的。
定额的380块钱,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不是个事儿,但对于对于低收入群体,尤其是一家6,7口人的话,会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医保基金总额的增长,不一定非要靠提高人均缴费。
据说国家层面正在探索、建立基准费率制,在基准费率下,收入高的人要多缴费,收入低的人可以少缴费。
然后,实现医保的再分配功能。
另外还有些地方,会根据参保人年龄段的不同,探索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
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参保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医保的正常运转。
最后我再重申一下我本人,对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意见:
有条件的家庭尤其是自由职业者,能缴纳尽量缴纳。
手里边不太宽裕的,尽量给家里边有基础病的老人或者是其他人,把保险给安排上。
现在的农村里大量5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从事一线工作,他们的身体看起来没啥问题,但长期劳作会导致身体伤害或者慢性病,在逐渐的暴露。
安排一份居民医保,是给自己的家庭,一个重要保障。
毕竟,这确实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福利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