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取消早晚自习:教师的失眠折射教育转型之痛


  一则"某地取消高中早晚自习后教师集体失眠"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个戏剧性的场景背后,折射出中国教育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当传统的教育惯性遭遇改革浪潮,教师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阵痛。


  ### 一、铁幕下的教育惯性


  清晨六点的校园走廊上,教师手持花名册清点人数的场景,构成了中国高中教育的标准画像。在"时间就是分数"的理念支配下,教师们的作息早已与学生的早晚自习深度绑定。某重点高中班主任的日程表显示: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工作6.5天,这种超负荷运转被视为教育奉献的勋章。


  在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时间的监工。他们熟练地切割时间单元,将晨读细分为单词记忆、课文背诵、错题回顾三个模块。这种精密的时间管理术,创造过无数升学奇迹,也悄然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当改革之风吹来,那些把生物钟调校成"自习时间表"的教师,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一位教龄20年的语文教师坦言:"取消早晚自习就像突然被剪断牵线,既感到解脱又无所适从。"


  ### 二、改革浪潮中的职业困局


  教育部门的最新调研显示,取消早晚自习后教师群体出现明显的分化:45%的教师支持改革,32%持观望态度,23%明确反对。这种分歧折射出教育转型的复杂性。支持者欢呼"回归教育本真",反对者担忧"教学质量滑坡",而更多教师在效率与质量的夹缝中焦虑。


  某示范性高中的实践颇具启示:取消强制自习后,教师团队开发出"个性化学习包",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年级组长李老师发现:"教师从时间管理者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初期工作量增加30%,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这种转型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当"耗时间"的战术失效,教师必须修炼"提效率"的内功。这种转变如同让习惯长跑的运动员改练体操,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 三、破茧重生的必经之路


  芬兰教育的经验表明,减少在校时间反而能提升教育质量。其关键在于构建"以学定教"的生态系统:教师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促进者,学校从考试工厂变为成长社区。这种转变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迭代升级。


  上海某中学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本土化样本。该校建立"教师发展学院",通过工作坊培养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等新型技能。三年间,教师自主研发的探究式课程增加2倍,学生课外学术成果增长160%。这些数据揭示:当教师获得专业支撑,教育创新就能结出硕果。


  教育转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创造新的价值空间。当早晚自习的灯光熄灭,照亮的应是更广阔的教育图景: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学校成为创新工场,教育回归启迪心智的本源。


  改革阵痛终将过去,但留下的思考永恒: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时间,而在于点燃心火。当教师们走出失眠的夜晚,迎接他们的将是教育新纪元的曙光。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教育的基因图谱。


   你们对高中取消早晚自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