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提高教师资格证“含金量”……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教师待遇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 庹庆明
庹庆明谈到,教师教龄不仅体现了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更承载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守。教龄津贴自1985年制定实施以来,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国家倡导尊师重教、发展国民教育的重要举措。
他介绍,1985年制定的教龄津贴标准是:满5年不满10年者,每月发3元;满10年不满15年者,每月5元;满15年不满20年者,每月7元;满20年以上者,每月10元。教龄津贴根据教师的教龄计算,教龄越长,津贴越高,体现了对教师长期从教的肯定和奖励。
“政策执行之初,在当时物价水平和劳动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教龄津贴占教师总工资的10%左右,对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庹庆明说,目前标准已执行近4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师群体的其他薪酬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教龄津贴标准却一直没有调整。当前,教龄津贴在教师收入结构中占比0.1%左右,近乎忽略不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庹庆明认为,在当前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完善教师队伍教龄津贴标准,进一步优化教师工资结构,让教龄津贴制度重新焕发生机,有利于营造和巩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增进教师行业使命感、荣誉感、获得感、归属感,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积极性。
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教龄津贴制度,建立与物价水平和教师工资标准相适宜的教龄津贴增长机制,将教龄津贴原有的固定金额标准调整为按基本工资百分比计算的动态标准,使教龄津贴占教师基本工资的5%至10%,充分发挥教龄津贴对教育行业的长效激励作用。
“适时改革教龄津贴制度,既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的必要举措,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制度保障。”庹庆明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修订工作,让尊师重教的国家意志转化为教师队伍的真切获得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改革考试制度,提高教师资格证“含金量”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郑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特别关注到“教师资格重理论轻实践、考试体系固化”这一问题。“从国内外来看,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认定,一般都要求从业资格申请人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或职业从业的经历方能参加相关考试,且考试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和较高的专业水准要求。相对来看,现行教师资格考试对申请者的这些要求并不严格。”郑军表示。
郑军在调研中还了解到,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由于职前未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入编后专业匹配度不高,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素养不足,与师范专业毕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
如今,改进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教师,特别是提升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的专业性,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郑军建议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大纲和框架,突出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的考核,提高面试模块的比重和灵活性,严控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可以规定高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必须到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或专门机构接受半年以上的师范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且考核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郑军说。
他还建议由师范院校及相关专业牵头,组建专业化的教师职业培训机构,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评估,并委托这些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训业务。同时,推进师范专业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加大定向计划招生比重。比如,在高考志愿中明确各类师范专业招生报考要求,实行师范专业招生面试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在校师范生动态淘汰和补充制度,根据学习成绩和从教意愿,加大师范生动态调整力度,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要把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能是知识导向的‘一考定证’。”郑军说。
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 张咏梅
张咏梅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呼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张咏梅的这一建议,源自她在浙江多地的走访调研。她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浙江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投入巨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达到国家标准,但现实中编制紧张的问题依然存在。
张咏梅建议,国家层面应基于教育强国建设需求,全面综合考量生源流动因素以及各省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教师编制统筹力度,设立编制“周转池”。对于接收外省户籍随迁子女数量较多、承担长期(一年以上)对口支援等教师援派任务的省份给予核增临时编制,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积极探索因需设岗、同工同酬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效能。
“部分地区也存在慵懒教师占据编制等不良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编制紧张状况。”张咏梅认为,如果不破除“铁饭碗”这一传统观念,改革就很难实现质的突破,而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也需要以打破“铁饭碗”为前提,这样才能让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
— END —
来源 | 综合澎湃新闻 中国教师报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