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与2024年持平。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却下调到2%左右,这引发市场关注。据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CPI涨幅目标是3%左右。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报告将CPI目标从3%调低到2%左右,体现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CPI目标的调整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价格是经济运行冷暖的衡量指标,也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的关键。近两年,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2023年、2024年CPI同比涨幅都是0.2%,整体价格水平仍然偏低。


  尽管整体物价水平仍处在低位运行阶段,但当前价格水平已经出现了积极的、边际改善的信号。尤其是2024年我国一揽子政策效应释放,价格和企业盈利方面也释放出一些积极信号。


  在核心CPI方面,2024年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回升,同比上涨0.4%,涨幅比11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回升。与此同时,工业企业2024年12月利润由降转增,四季度降幅明显收窄:2024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11月同比下降7.3%转为增长11.0%。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认为,CPI预期目标的调整增强了物价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当前我国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物价较低,将物价目标下调,比较符合当前我国物价形势,也更有利于物价目标的实现。”


  在范若滢看来,今年CPI目标的调整,表现出政策层对我国当前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将价格水平作为重要宏观政策目标之一,其中,提出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对于如何推动物价回升,范若滢认为,未来推动物价回升关键在于提振内需,需要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基调,择机降准、降息,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巩固实体经济恢复基础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随着CPI目标调整,其是否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王鹏认为,CPI目标的调低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虽然CPI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还需要综合考虑PPI、GDP平减指数等其他经济指标,以全面评估物价水平和经济形势。”


  (助理编辑:朱会珊 审核:杜丽娟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