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峰值!2025年高校1222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疾呼:尽快推行弹性退休,老年人不退,年轻人就无法进入
在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222万的历史关口,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于两会期间提出“加速落实弹性退休制度”的建议,直指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2025年高校“就业洪峰”达历史峰值,1222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叠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岗位的替代效应。陈众议指出,部分公共部门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存在“编制数量固定,老年人不退,年轻人就无法进入。”的现象。
对此,陈众议建议:允许缴齐社保、符合年龄条件的机关企事业职工自愿退休,加速岗位流动,为青年腾挪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弹性退休暂行办法》,2025年启动的退休制度改革呈现三大特征:1.渐进延迟:男性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1个月,15年后达63岁;女工人、女干部分别以每2个月、4个月延1个月的速度,最终锁定55岁、58岁。2.弹性窗口:职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后,可提前3年退休(男不得早于60岁,女工人/干部分别为50/55岁),或经协商延迟退休最长3年。3.书面申报:提前退休需3个月前书面申请,延迟退休需单位与职工提前1个月达成协议,避免执行“一刀切”。
尽管制度允许弹性选择,陈众议指出“许多单位仍强制延迟退休”,导致政策红利未充分释放。以某1972年出生的男性职工为例,法定退休年龄62岁,理论上可在60-62岁间提前退休,或协商延至65岁,但实际操作中自主权常受制于单位意志。
老龄化正重塑中国人口版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总人口已经达到14.1亿人,我国60岁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1.1%;65岁以上人口超过2.17亿人,占比15.4%,老龄化趋势明显。据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社保支付压力与岗位迭代需求形成“双重倒逼”。
分城乡看,我国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010-2022年城市、镇和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分别由7.7%、8.9%、10.1%增至12.0%、13.3%、19.3%。分省看,2022年我国31个省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不含港澳台)中,有20个进入深度老龄化,辽宁、上海、重庆老龄化程度最高,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20%、18.7%、18.3%。西藏、新疆和广东是最“年轻”的省级及以上单位,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5.9%、8.4%、9.6%。
当“60后弹性退休潮”撞上“00后就业潮”,弹性退休制度或成平衡代际权益的关键支点。在老龄化与科技革命交织的2025年,这场关乎4亿老年人福祉与千万青年未来的制度变革,正等待更多破冰之举。
本文源自金融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