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新挑战:千万毕业生与老龄化岗位博弈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1222万大关,同比新增43万人,刷新历史峰值。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加速的行业中,部分公共部门因编制限制导致“老人不退、新人难进”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在两会期间提出,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或成破局关键。


代表建言:建立自愿退休通道释放岗位

  1. 核心机制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若缴齐五险一金且符合年龄条件,可申请自愿退休,腾出岗位吸纳青年就业。
  2. 现实矛盾

  现行延迟退休政策虽允许弹性选择,但执行层面仍存在“一刀切”,导致制度灵活性不足。


  1. 政策目标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技术岗位注入新鲜血液,缓解年轻群体晋升“天花板”。


  1. 现行退休改革路径(2025版)

  男性职工:2025年起每4个月延迟退休1个月,逐步从60岁过渡至63岁(例如1965年出生者退休年龄逐年递增)。


  女性职工:


   女工人:从50岁起步,每2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延至55岁。


   女干部:从55岁起步,每4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延至58岁。


  提前退休窗口:满足最低缴费年限者可申请提前退休,但不得早于原法定年龄(男60/女工人50/女干部55),且最长提前3年。


政府行动:476.8万岗位如何撬动就业市场?

  人社部2025年专项就业服务数据显示:


  • 岗位规模:25.1万家企业释放476.8万个岗位,聚焦应届生及往届未就业群体。
  • 创新模式:直播带岗、人力资源进校园等新形式吸引286.2万求职者投递简历,58.5万人达成初步意向。

    民意聚焦:弹性退休为何引发全民讨论?

    1. 支持声音

      “带孙刚需”群体:退休后既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又能释放消费潜力。


      行政岗位从业者:部分老员工因技术脱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亟需年轻力量补充。


      灵活退休提议:按缴费年限分档领取养老金,自主选择退休年龄(如55岁、60岁多档可选)。


    1. 争议焦点

      养老金公平性:提前退休是否影响未退职工权益?


      年龄歧视延伸:35岁以上求职者及宝妈群体呼吁同步关注“就业年龄门槛”。


    1. 延伸建议

      创业扶持:通过政策激励创造社会新岗位,而非仅依赖存量岗位腾挪。


      技术培训:对临近退休人员开展技能转型指导,避免人力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