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专项法律法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AI生成的虚假信息也呈现出泛滥的趋势。通过AI技术深度伪造视频、政府公告、企业声明、名人言论、虚假金融信息等行为,已严重干扰了公众的判断,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和稳定。这类虚假信息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甚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责任界定模糊,相关法律滞后,平台审核技术能力不足,违法成本低,治理难度大。在刑法领域,虽然存在一些可以适用于AI生成虚假信息的法律条文,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但在具体适用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对于AI生成的虚假信息的责任主体认定、刑法义务的设定等问题,现行法律并未给出明确规定。
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专项法律法规的建议,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法律路径。专项立法可以明确AI生成内容的“全生命周期”责任,包括开发者、使用者和运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细化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同时,专项立法还可以结合AI技术的特点,设定专门的安全管理义务,为刑法治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以实际案例为例,2023年我国发生的“上虞工业园区火灾”虚假视频案,以及编造传播“甘肃一火车撞上修路工人致9人死亡”虚假新闻案,均涉及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这些案件中,行为人使用人工智能软件编造虚假信息并故意散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如果专项法律法规得以制定,将能够更有效地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此外,专项立法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如欧盟《人工智能法》中的安全风险类型化防控机制,为我国AI生成虚假信息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加强技术监管与防范,提高公众对AI造谣行为的法律认识,也是治理AI生成虚假信息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专项法律法规,是应对当前AI技术挑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必要之举。作为律师,我们期待这一专项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关案例】
AI换脸诈骗案例:在云南昆明,一名女子准备邮寄价值30余万元的金条给“闺蜜”,称是接到闺蜜QQ视频通话的请求。民警初步怀疑女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其闺蜜QQ被盗,犯罪嫌疑人通过AI换脸及声纹技术对其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伪装他人面容与声音,仿冒身份行骗,此类行为涉嫌刑法中的诈骗罪。
AI外挂案例:2023年9月江西余江公安破获全国首例“AI外挂”案。犯罪嫌疑人王某原本是AI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在看到射击类游戏“AI外挂”讲解视频后,与张某合作制作AI游戏外挂并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牟利,涉案金额超三千万元。2024年5月6日,王某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
AI造谣案例:2024年1月23日,杨某某为获取流量牟利,利用AI软件生成“云南山体滑坡灾害已致8人遇难”的虚假新闻信息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四川广元公安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处罚。2024年6月9日,罗某某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利用AI软件生成虚假地震灾情图片,并在某短视频平台散布不实信息,被四川凉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京尹律师提醒】
哪些工作若使用AI可能导致泄密等违法行为
政府机关涉密工作: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起草、政策制定、情报分析等工作时,使用AI可能导致泄密。比如在国家安全、外交、军事等领域,若将涉密信息输入AI系统,如AI写作程序会自动收集用户输入的信息内容以供自主学习,相关数据易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造成国家秘密泄露。
司法工作中案件审理与法律文书起草:法官、检察官在撰写判决书、起诉书等法律文书时,如果使用AI,可能会泄露案件的关键信息、证据细节、合议庭讨论情况等,影响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权益。
律师工作:律师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涉及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案件的策略等信息属于保密范畴。若使用AI工具进行案件分析、法律文件起草,可能会使这些信息被AI收集或因系统漏洞而泄露。
企业商业机密相关工作中研发工作: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时,若使用AI,可能会将未公开的技术细节、设计方案等敏感信息泄露。例如三星电子曾发生员工使用ChatGPT导致机密数据外泄的事件。
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财务数据、资金流向、成本核算等重要信息。若在工作中使用AI,可能导致这些数据被非法获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HR在处理员工的薪酬待遇、绩效评估、个人背景等敏感信息时,使用AI可能导致员工隐私泄露,引发劳动纠纷等问题。
前沿科技研究工作: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保密性。研究人员若在研究过程中使用AI,可能会将尚未公开的研究数据、实验方法、创新思路等泄露。
涉密科研项目:承担国家涉密科研项目的单位和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AI可能会违反保密规定,导致项目信息泄露,危害国家科技安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