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古城南门早市的一隅,一位身着白族传统服饰的七旬奶奶近日引发游客关注。她一边用平板电脑播放电视剧,一边从容打理着售卖手工编织品的摊位。这种“边看剧边守摊”的独特经营方式,既成为市井烟火中的一道风景,也折射出老年摊主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智慧。


  科技赋能传统营生:从“记不住报价”到“数字化辅助”


  据周边摊主介绍,这位被称作“杨奶奶”的老人已在此摆摊十余年,最初因手工饰品款式多样但价格复杂,常因“记不住报价”而困扰。2024年起,她在孙辈建议下使用平板电脑记录商品信息,并逐渐习惯通过观看电视剧消磨闲暇时间。如今,她的摊位上贴着二维码,平板电脑循环播放《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集,既吸引年轻顾客驻足,也方便随时查阅价格。


  大理市市场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60岁以上摊主占比达37%,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超半数老年摊主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约15%尝试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媒体推广商品。杨奶奶的案例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市井生计与人文温度:多方视角下的“慢生意”


  游客王女士表示:“奶奶的摊位让人感到亲切,她不会主动推销,但会边看剧边和客人聊剧情,买卖反而更轻松。”社会学学者张立群分析,此类“非功利性互动”恰恰契合大理的慢生活气质,消解了传统摊贩与顾客的纯粹交易关系,形成情感联结。


  然而,流量经济的阴影仍隐约可见。2021年,河南96岁摆摊奶奶因主播围堵被迫停业;2024年大理亦发生游客因未购物遭摊主辱骂事件。相较之下,杨奶奶的摊位因位置偏僻、经营低调,暂未遭遇过度围观。附近商户透露,曾有主播试图直播其“看剧摆摊”场景,但老人以“怕剧透”婉拒,坚守生活边界。


  老龄化社会的微光:平衡生存尊严与科技适应


  杨奶奶的日常,映射着中国老龄化社会个体劳动者的韧性。她每日清晨6点出摊,午后收摊接送孙辈放学,晚间则与社区老人学习使用短视频软件。这种“半传统半数字”的生活方式,既保留市井经济的温度,又体现老年群体对技术的渐进式接纳。


  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可进一步为老年摊主提供数字化培训,同时规范网络直播行为,避免“拉面哥”“菜馍奶奶”式的流量侵扰重演。正如杨奶奶所言:“摆摊是为动弹脑子,不是为当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