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支付机构被罚超千万元,总经理、副总经理同步追责!”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对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聚支付”)开出1061万元罚单,两名高管被处以百万元级罚款。这只是2025年支付行业监管高压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超10家支付机构被“双罚”,罚没总额突破4000万元。这场席卷全行业的监管风暴背后,透露出哪些信号?支付机构如何破局求生?


一、典型案例:千万级罚单直击行业痛点

  2025年支付行业监管以“雷霆之势”开局。仅3月,汇聚支付因违反特约商户管理、支付账户管理、清算规则等四项违规,被没收违法所得180.94万元并罚款880.84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超千万元。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分别被处以50万元和57万元罚款,成为“双罚”典型案例。


  无独有偶,今年1月北京雅酷时空因交易信息不规范、支付接口管理混乱等8项违规,被罚没1199万元,刷新年内最高罚单纪录。其两名负责人亦被追责,凸显监管“机构与责任人并罚”的鲜明态度。


  关键数据:


  • 罚单总额:年内累计超4000万元,同比激增;
  • 双罚比例:超八成被罚机构同步追责高管;
  • 牌照缩减:支付牌照总量从271张降至172张,99家机构被清退。

    二、监管逻辑:从“反洗钱”到“全链条穿透”

      此次监管风暴的矛头直指支付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顽疾:


    1. 反洗钱漏洞:多家机构因“与不明身份客户交易”“未报送可疑交易”被罚。新修订的《反洗钱法》已于2025年1月生效,首次将支付机构明确列为义务主体,要求建立与风险匹配的内控制度。
    2. 商户管理失序:部分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放松商户资质审核,甚至默许虚假交易套现。例如,北京海科融通因“仅凭身份证为小微商户入网”被罚492万元。
    3.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山东一通支付因“未报告网络安全事件”被警告,监管首次将此类问题纳入处罚范围,预示信息安全或成下一阶段重点。

      专家观点: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指出,监管正从“粗放式检查”转向“全流程穿透”,覆盖商户准入、交易监控、数据留存等全链条,支付机构的“侥幸心理”已无生存空间。


    三、行业变局:合规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在严监管与牌照缩水的双重压力下,支付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


  • 劣质机构出清:典型案例如得仕股份因多次违规被罚8873万元并摘牌,市场加速向头部集中;
  • 科技投入加码:头部机构通过AI风控、区块链等技术强化合规,例如中投科信升级反洗钱系统以降低风险;
  • 牌照续展生死线:汇聚支付牌照将于2025年7月到期,整改成效直接决定其存亡。

    四、破局之道:支付机构如何应对?

      面对监管高压,专家提出四大应对策略:


    1. 合规体系重构:建立覆盖商户审核、交易监控、数据保护的合规框架,杜绝“事后补救”模式;
    2. 技术驱动风控:运用大数据分析可疑交易,通过生物识别强化客户身份核验;
    3. 责任落实到人:将合规指标纳入高管绩效考核,避免“集体违规”;
    4. 行业协同共治:联合银行、清算机构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共享黑名单数据。

    五、未来展望:监管常态化下的行业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胥莉预测,支付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合规能力将成为机构分化的关键。与此同时,监管科技(RegTech)的普及将推动执法更精准、更高效。


      结语:2025年的支付行业,正站在合规与生存的十字路口。监管的“双罚”重拳不仅是对违规者的震慑,更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护航。唯有将合规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支付机构方能在风暴中屹立不倒,赢得未来。


      (本文综合自中国人民银行公示信息及行业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