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雷军 “我们敢和全球最强对手比拼” 的发言引发热议。这话并非空谈,背后是小米多年积累的底气。


  过去 15 年,小米创业历程是不断突破的奋斗史。五年前,小米决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计划五年投入 1000 亿,实际投入约 1050 亿。巨额研发资金,让小米迎来蜕变。


  手机业务上,小米连续 18 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去年销量达 1.7 亿部,占全球 14% 份额,每 7 部手机就有 1 部来自小米。在高端市场,小米 15 Ultra 表现亮眼。同时,小米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超 9 亿台,是全球最大消费类 IOT 平台。这都是用户对小米科技创新价值的认可。


  四年前,小米跨界新能源汽车赛道。秉持从底层技术做起、十倍投入的决心,立志打造好车。去年 3 月,小米汽车发布,SU7 广受好评。作为新入局者,9 个月实现 13.5 万辆交付量,创造 “小米速度”。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圈速成绩优异,搭载的超级电机 V8S 性能全球最强,且由小米自主研发生产,向全球汽车行业证明了实力。


  从手机到汽车,从国内到全球,小米构建了全球化竞争体系。产品上,手机、汽车与 AIoT 生态协同,海外收入占比超 60%。策略上,小米 SU7 Ultra 对标保时捷、特斯拉,以 “顶配半价” 策略撕开豪车市场口子。制造上,北京亦庄 “黑灯工厂” 700 台机器人协同作业,生产效率提升 3 倍。


  不过,小米也面临挑战。产能上,24.8 万锁单用户等待交付,工厂需 24 小时三班倒。盈利上,千亿投入仅回收 438 亿营收,单车利润率是关键。口碑维护上,车机卡顿问题促使小米成立 200 人舆情小组监测社交账号。


  面对未来,雷军野心勃勃。AI 领域,小米计划将大模型技术植入终端产品,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高端化进程中,凭借 SU7 Ultra 等产品提升中国品牌话语权。全球化拓展上,小米将在米兰等地铺设体验店。


  雷军的 “敢比拼” 宣言,是小米的自我挑战,也是中国智造从量变到质变的体现。小米 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的成绩,激励着中国企业勇攀科技高峰,在全球舞台展现中国科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