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Manus:一夜刷屏的国产AI“黑马”,是神器还是泡沫?
今天聊个新鲜事儿——国产AI智能体Manus一夜爆火,内测邀请码被炒到10万一个!朋友圈、微信群全在刷屏求码,连二手平台都成了“黄牛战场”。这玩意儿到底有多神?是真能帮咱打工,还是资本吹出来的泡沫?咱今天就掰扯明白!
一、刷屏背后:Manus到底能干啥?
Manus的官方宣传片里,它像个“数字超人”:
简历筛选:上传15份简历压缩包,它能自动解压、分析关键信息,生成Excel评估表,连HR都直呼“要失业”。
旅行规划:输入预算和需求,它能规划行程、推荐景点,甚至生成带地图的旅行手册,堪称“赛博导游”。
股票分析:一句话让它分析三年股价数据,直接输出带图表的专业报告,股民看了直呼“比券商靠谱”。
最牛的是,它不像ChatGPT只会“动嘴皮子”,而是真能动手干活!比如让它写个网页版《Doom》游戏,它直接敲代码、部署上线,用户点开链接就能玩。这种“说干就干”的执行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二、网友炸锅:10万一个邀请码,值不值?
Manus的火爆直接催生了“邀请码经济学”。二手平台上,码价从几千炒到10万,比茅台还抢手。但实际体验呢?褒贬不一:
- 有人夸它“像雇了个数字实习生”,能无缝处理临时追加的任务;
-也有人吐槽“翻车现场:让它下载Steam安装包,结果给个死链;生成学习方案时页面混乱,程序员看了直摇头。
团队紧急澄清“没卖过码”,但服务器挤爆也是事实。创始人肖弘说:“Manus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这话倒是实在——技术不成熟、运行速度慢、模型偶尔“犯傻”,离完美还远着呢!
三、技术真相:是创新还是“缝合怪”?
Manus的底层逻辑挺有意思:
多智能体协作:它像“包工头”,把任务拆解后分给不同AI模型,比如让擅长编码的模型写代码,数据分析模型做图表。
云端虚拟机:直接在云端调用浏览器、代码编辑器,用户不用装软件,闭眼等结果就行。
给行业大佬们泼了盆冷水:这套路不算首创,海外类似产品Bolt.new早就玩过。而且,Manus目前只能处理浏览器和代码相关任务,想让它操控微信、淘宝?暂时没戏!
四、我的观点:别急着高潮,也别一棒子打死
作为一个被PPT和Excel折磨过的打工人,我真心希望Manus这样的工具能普及。但它现在的问题也很明显:
1. 门槛高:企业级用户用得起,普通人只能围观;
2. 技术局限:复杂任务容易“翻车”,比如多语言合同审核就抓瞎;
3. 巨头围剿:阿里、腾讯已经跟上,Manus能不能活过“大厂碾压”还是未知数。
不过,国产AI的突破值得鼓掌!从DeepSeek到Manus,中国团队正在打破“技术跟跑”的魔咒。创始人肖弘说未来要开源部分技术,这格局,我服!
五、普通人咋看?先吃瓜,再尝鲜
如果你现在花10万买个码,大概率会后悔——毕竟内测版bug多,土豪随意。但如果你是企业用户,尤其是金融、医疗行业,Manus的自动化报告和数据分析能力,确实能省人力。
总之,AI不是神话,工具才是本质。Manus的火爆,一半是技术突破,一半是饥饿营销。咱普通打工人,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你会为AI工具花10万吗?评论区唠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