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飞

01 | 合肥,人口超千万了

  合肥,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人口千万城市俱乐部了。


  3月10日,安徽省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安徽省去年年末常住人口6123万人,较2023年增加2万人。


  2万人的增量虽然不多,但扭转了2023年人口下跌的局面。


  安徽的喜讯不仅于此,前段时间本号就写过,安徽2024年的汽车出口量超越上海,登顶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省。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地海关


  第二,省会合肥常住人口1000.2万人,成功突破千万,较2023年增加了14.9万人。


  随着合肥加入,中国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8个。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深圳、杭州、长沙、合肥为2024年数据,其余为2023年数据


  合肥终于如愿以偿了。


  合肥对于人口的执念,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合肥就官宣过,其实际管控人口超过千万。


  2023年8月份,合肥公安数据统计:


  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


  当然,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是两个概念,实际管控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而常住人口是指这座城市当年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最有效指标。


  这几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非常显著,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高达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的14.9万的增量,在目前公布数据的城市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过去三年,合肥通过出色的增量,常住人口规模先后超越了南京、宁波,其常住人口规模已经位居长三角城市第四位,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


02 | 合肥,为何这么强

  除了人口竞争力强之外,合肥另外的一个喜讯是,其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合肥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合肥市统计局


  同期的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122.46万辆,同比下降4.8%。


  来源:上海统计局


  合肥为何这么强悍?


  在去年年末分析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越上海的时候,本号就着重分析过这个问题。


  合肥这些年的逆天发展速度,既有掌舵人的慧眼独具,也有时运之缘故。


  纵观合肥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用“逆天改命”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


  安徽籍作家张恨水在其游记《京沪旅行杂志》中有过一段合肥解放时的描述:


  城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河流穿城而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庆、蚌埠、芜湖、合肥四个城市的选择中,合肥最终胜出,成为了安徽省会。


  老牌省会安庆,由于地处长江,而建国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让很多人担心如果把省会设在安庆这样一个和沿江战略重镇,并且在南京与武汉之间,一旦战事再起,极有可能被敌军一日连下两个省会城市。


  芜湖、蚌埠当时的条件其实比合肥更好,但芜湖离南京太近,而蚌埠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作南京的北大门,都面临着与安庆相似的困境,同时也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终胜出。


  合肥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亮色,和郑州一样,都被视作小县城。


  真正的起势,是进入21世纪。


  2005年合肥“工业立市”的战略出台之后,就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成功的第一步,是绑定了京东方。2007年,在金融危机中煎熬的京东方寻求地方政府融资支持,合肥在一片争议声中,合肥承诺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合肥之变”自此开启。


  投资京东方,是合肥豪赌的开始。


  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而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才300亿。


  投桃报李,后来的京东方活得非常不错,产业链条不断升级,成长为了全球屏幕显示产业上的龙头企业,同时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显示产业的制高点。


  同时,由于当年接收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国内和国际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一大堆基础科研设施,还给合肥带来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头衔,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合肥响亮的名片。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时代风口的新能源汽车和芯片。


  2019年一筹莫展的蔚来在寻求多个地方城市融资未果后,合肥抛来了橄榄枝,2020年蔚来汽车与合肥签下对赌协议,蔚来汽车的中国总部落户合肥,让合肥顺利抓住了时代风口。


  在牵手蔚来之后,合肥也在不断升级本土汽车品牌江淮的产业升级,江淮新能源汽车。


  截至目前,合肥已相继实施了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江淮蔚来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二期等50多个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并集聚蔚来、江淮、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科技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合肥给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画下的蓝图是:


  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25%,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大爆发,合肥又定下了新目标:


  力争到2027年,形成2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合肥已经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重量级选手。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研发生产,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落户。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国第六,而智能手表、彩电、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也进入全国、全球前列。


  产业助力经济腾飞,产业助力人口扩张。


  2015年,合肥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时隔5年后的2020年,合肥GDP翻了一倍,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


  如今的合肥,与张恨水当年见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别:


  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千米,2024年GDP为13507.7亿元,常住人口1000.2万人。


  合肥的风投模式,现在被很多城市学习。


03 | 借势与强省会

  除了成功的风投外,合肥的成功背后还有两个主观原因:


  第一,懂得借势。


  这一点,我在之前写江西的时候说到过,江西与安徽过去二十年发展上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是安徽懂得借势,而江西错失了。


  安徽,在到处蹭热度,既充分融入中部发展,更与长三角实现了捆绑。


  2010年合肥、马鞍山加入。2013年芜湖、滁州、淮南加入。2018年,铜陵、安庆、池州、宣城加入。2019年,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加入。


  至此,安徽全境顺利加入了长三角。并且,在中央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官宣。


  此外,安徽还将自家的两个城市芜湖与宣城,加入了南京都市圈,借助南京的力量发展自家的城市。


  同时,作为中部6省之一的安徽也在与中部通力合作。开启了左右逢源的模式。


  此外还有强省会模式,对于安徽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路线。


  借势之下的安徽,不断赋能合肥,才有了如今的合肥。


  第二,强省会发展模式。


  中国内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强省会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对于安徽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路线。


  经过多年的强省会发展,如今的合肥,经济首位度26.9%,也即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装在了省会合肥。


  而从老大与老二角度来看,合肥是芜湖的2.7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强省会带来的结果有二:


  第一,引领全省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安徽排名上升三个位次,从十年前的第13位升至去年的全国第10,上升速度仅次于贵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第二,人口疯狂流入省会。


  这一点,我在去年分析长沙的时候就说过。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而且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2024年同样如此,只有长沙人口在增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江西也是如此,全省只有南昌增量显著。


  安徽方面,合肥人口增长了21.9万人,但2023年安徽人口首次进入了负增长,减少了6万人。16个城市,4个增长,1个持平,11个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安徽省统计局


  由此可以看到,强省会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断强调的,强省会和均衡发展模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比如内陆地区走强省会,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下,内陆地区根本难以招架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所以只能弱则核心,壮大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