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李明兰(化名)老人今年91岁,没和儿孙同住,而是独居在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管庄东里小区。


  推开老人家的房门,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不管是过道还是房间,两室一厅的地板上全堆着垃圾,看不到任何家具和生活的痕迹。


  在一间屋内,床铺早已被废品掩埋,老人晚上就躺在杂物上睡觉。她平日也不动火做饭,而是去社区公益食堂就餐。记者看到,老人家中除了几盏电灯外,没有任何家用电器。


  但在李明兰老人眼中,家里的废品杂物可不是垃圾。说起这些“宝贝”,她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之情。“都是丫头的小玩意儿。”老人颤巍巍地解释,家中物品是女儿生前留下的物件,睹物思人,她舍不得扔。


  “现在老人家中几乎都是废品,她和女儿的私人物品混杂其中,分不清了。”说起李明兰老人,管庄东里社区副书记毛迪无奈地摇摇头:“老人早年间就有拾荒的习惯,十几年前,与她朝夕相处的女儿突然离世,此后,老人囤积废品的问题就越发严重,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记者了解到,李明兰老人每个月有9000多元的退休金,她囤积废品不为卖钱,结果东西越攒越多,从旧衣旧鞋到锅碗瓢盆,再到纸盒包装袋,五花八门,老人平日就在“垃圾山”爬上爬下,不仅气味扰民,更有消防隐患。这些年,乡里、社区和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已记不清上门劝解了多少次。毛迪说,每次上门清理,老人嘴里一直念叨:“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不是不懂事的人。”然而,一旦真要动手清理,老人固执的一面就显露出来。


  “清理出第一包废品的时候,老人还能忍受,再接着清理,老人就开始抹眼泪,激动时还给我们下跪。”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员伍勇面露难色道,“老人年纪大了,我们也怕老人精神受刺激,身体吃不消。”


  在李明兰老人家门口,伍勇和老人推心置腹地聊天,从自己的当兵经历到家庭故乡,通过深入交流慢慢赢得老人信任,“我给您带来了‘逃生灭火四件套’,乡里还给您买了50多个储物箱,废品咱们清走,个人物品用箱子给您装起来,不然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目前,李明兰老人家中已整理干净,房屋内和楼道也做了全方位清洗和消毒。


  “在心理医学诊断中,有一种疾病叫作囤积障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谢稚鹃介绍,这是一种以持续性难以丢弃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不顾物品的实际价值如何,而将其积攒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造成生活区域杂乱不堪,患者因此感到痛苦,但却无法控制。


  研究发现,囤积障碍,独居者常见。谢稚鹃说,囤积障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有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患者近亲属可能有类似的问题。还有生活环境的因素,比如患者在生活中经历了非常大的负面事件,用囤物来回避心理创伤。此外,还与患者本人的性格相关。目前囤积障碍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或者两者综合,治疗效果有限,且因人而异。”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编辑:陈睿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