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大地珍藏着无数过往的故事,而古人吃海鲜剩下的壳堆积形成的地层,宛如一本无字天书,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生活图景与历史变迁。


  走进山东烟台市博物馆,一方取自烟台福山区的地层堆积标本静静陈列。它由难以计数的贝壳和鱼骨紧密堆积而成,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遥想古时,烟台的先民们傍海而居,大海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 “粮仓”。在享受完鲜美的海味佳肴后,他们随手丢弃的蚌壳鱼骨,历经时光沉淀,逐渐积累,最终形成了眼前这独特的标本,为后人留下了他们生活过的鲜活印记。


  目光转向云南昆明滇池边的古城村遗址,这里有着更为震撼的发现。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丘之下,埋藏着一座座由螺蛳壳堆积而成的 “小山”。螺蛳壳的覆盖面积达 9 万多平方米,相当于 13 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与灰土层交替堆叠,厚度竟达 6.5 米。仔细端详,每一个螺蛳壳的尾部都有敲打过的痕迹,这无疑是古滇人食用螺蛳的有力证据。据专家判断,至少从商代开始,古滇人就在滇池周边定居,在漫长岁月里,他们不断从滇池捕捞螺蛳,食用后将壳丢弃在同一地点,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最终堆积出这令人惊叹的奇观,构成了云南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先滇时期环形贝丘遗址。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食用海鲜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 4000 -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沿海居民就已懂得采拾贝类食用,并掌握了熟食加工技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烤文蛤的做法,与现代白灼文蛤有相似之处,展现出古代人类在海鲜烹制上自成一体的智慧。清康熙年间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生动描绘了 300 多种海洋生物,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对海洋生物、包括海鲜的认知探索。


  在古代,海鲜的地位颇为特殊。周朝时,鱼、螺、蛤蜊等海味,或是加工成祭品用于周天子祭祖,或是供宫廷享用,足见其珍贵。随着时间推移,海鲜逐渐走入民间,但在交通不便、保鲜技术落后的时代,对于内陆地区的人们而言,海鲜仍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而沿海居民则将海鲜融入日常饮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吃法,从简单的生吃、蒸烤,到后来复杂多样的红烧、虫草炖、豉汁蒸等烹饪方式,不断拓展着海鲜美食的边界。


  这些古人吃海鲜剩下的壳堆积而成的地层,意义非凡。从考古学角度,它们是研究古代人类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从生态学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它们是历史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观,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探古人与海洋的紧密联系,感受饮食文化在岁月中的传承与演变。每一片贝壳、每一块鱼骨,都凝聚着古人的生活点滴,在无声中向我们诉说着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