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成61位老人的“妈妈”:16年温情守护,无私奉献
【引子】从“失孤女孩”到百名老人的“院长妈妈”
“查房、整理床铺、喂老人吃饭,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我通下水道、换灯泡、做手工,用我们四川话讲,那就是‘样样都得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尔康市养护院院长格西王姆,在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上的发言感动了无数人。这位“90后”女孩,用16年的青春时光,为61位老人撑起了一个充满爱与尊严的“家”。
格西王姆
【故事】以爱为桥,跨越生命的裂痕
- 苦难中的重生:泥石流后的命运转折6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夺走了格西王姆的双亲,留下她与3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在姑姑和政府的关怀下,她住进福利院,与老人们共同生活。这段经历让她对老年群体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给了我缺失的亲情。”18岁时,她放弃“外面的世界”,毅然选择回到马尔康市敬老院,成为一名护工。
- 从护工到院长:十六年的坚守与蜕变初入职场时,年轻的格西王姆曾被质疑:“18岁的小姑娘能照顾老人吃喝拉撒?”但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为不愿洗澡的老人穿上自己的裙子化解尴尬,为瘫痪老人翻身拍背总结出独家技巧,甚至自学水电维修成为“全能院长”。从护工到院长,她不仅照料老人的衣食住行,更用年轻人的活力为他们创造精神乐园:教老人跳《科目三》、拍短视频、涂指甲油、尝辣条,甚至带他们追热映电影《哪吒2》。
- 双向治愈:“他们既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父母”养护院的老人们称呼她为“院长妈妈”,而格西王姆则将老人们视为“阿爸阿妈”。她回忆道:“有位爷爷总把存下的零花钱塞给我,叮嘱我‘在外要吃饱穿暖’。”这份亲情般的羁绊,让她在忙碌中倍感温暖。如今,养护院从简陋的敬老院升级为现代化康养中心,但格西王姆仍坚持每天查房、亲手喂饭,她说:“看到他们,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幸福。”
【两会声音】为“银发族”代言,推动养老事业升级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格西王姆连续三年聚焦基层养老服务。今年,她提出4条建议:
她的建议已获相关部门积极回应。2024年,马尔康市养护院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完成升级,新增医疗门诊和专业护理团队,成为民族地区养老服务的标杆。
【未来愿景】“希望敬老院门口像幼儿园一样热闹”
尽管已结婚生子,格西王姆仍常年住在养护院的宿舍,春节也坚持陪老人过完初七才回家。她的新年愿望朴素却动人:“想带老人们去旅行一次,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她心中,理想的养老不仅是“老有所养”,更是“老有所乐”——“愿每个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敬老院门前也能像幼儿园一样熙熙攘攘。”
【网友热评】“这才是真正的‘流量担当’!”
格西王姆的故事引发全网热议,网友纷纷留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