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胡编乱造”乱象:中文互联网的灾难!
尽管DeepSeek-R1确实是一款强大的工具,但自从它变得流行以来,对中文互联网的信息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过去一周内,我注意到至少有三个通过DeepSeek-R1生成的、包含大量错误信息的文章被广泛传播,这些文章由于其逼真的风格让许多人信以为真,并积极分享。
第一个例子是在知乎上的一篇高赞回答,讨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即便有人指出其中的错误,仍有读者表示看不出所谓的“AI味”。
这篇文章通过精心设计和后期润色,成功地掩盖了其由AI生成的事实,但对于经常接触AI文本的人来说,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痕迹。直到我发现文中关于哪吒电影的具体描述与事实不符,我才意识到这是由DeepSeek-R1虚构的内容。
第二个例子更加夸张,涉及到使用DeepSeek-R1撰写涉及军事和政治的文章。一篇题为《军工虎谭瑞松,从“道德标兵”到“猎艳狂魔”》的文章,充满了虚构的情节和细节,如直升机设计图纸在暗网出售等。
这类内容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带来法律风险。DeepSeek-R1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逼真的内容,是因为其训练过程中注重奖励机制,使其倾向于编造材料以完成任务。
第三个例子是历史博主知北遊的经历,有人利用虚构的历史资料试图欺骗他。如果不是因为他具备强烈的反诈意识以及人脉的帮助,他很可能会上当受骗。这一事件凸显了AI在处理未数字化的历史文献时带来的挑战。
虽然AI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虚假信息的问题,但与人类相比,AI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和创造虚构细节的能力使得问题更为严重。
此外,AI生成的内容往往通过大V博主的转发获得更高的可信度,这对社会信任体系构成了威胁。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工具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对于AI生成的内容,应当明确标注其来源,防止混淆视听。
同时,大型模型厂商和内容平台应共同推进解决方案,如引入数字水印技术,以区分真实与虚构的信息,减少虚假信息对公共领域的负面影响。
欢迎您的阅读,请关注本号,持续为您带来有用资讯,感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