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业震动持续!


  近日,赢创宣布,将对旗下两大业务进行大规模重组,专注于围绕其核心业务进行未来投资,以提升其增长前景。


  而非核心业务将被“割肉”出售或者关停。


  同时,这位化工巨头转头加仓了新的业务领域。


  最近它公布了全新的创新战略,表示未来的大部分研发活动将集中在生物基解决方案、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三大核心创新增长领域上。


  大宗化学产品产能过剩、需求复苏不均的化工“寒冬”余温未过,加加减减模式下的选择性瘦身,似乎已经成为了近一年来化工企业的常态。


加加减减

  近日,赢创宣布,将对特种聚合物业务线及医药健康两大业务进行大规模重组,除了核心领域,其他的业务将被出售或者寻求合作伙伴进行整合,个别情况下甚至会关停处理,受影响的业务销售额共计在27亿元(3.5亿欧元)左右。


  其中,特种聚合物业务线的聚烯烃业务,将转让给C4(碳四)业务,这部分也将作为C4业务的一部分出售,该业务在全球拥有约330名员工。


  还有,赢创计划在2025年底停产位于德国哈瑙的药用酮酸生产基地,这又将有近260名员工受到影响。


  不过,在主要业务上大动刀之外,赢创却在新的业务增长点上投注了很多精力。


  最近它公布了全新的创新战略,表示未来的大部分研发活动将集中在生物基解决方案、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三大核心创新增长领域上。


  预计到2032年,这将为它带来115亿元(15亿欧元)的额外销售额。


  对于这一系列操作,赢创表示,“我们的行业正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将把各种资源集中在最强大的业务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抓住这些市场中的增长机会。而这也意味着,对于赢创无法给予合适前景的业务,我们将寻求公司外的解决方案。”


  去年,原油和煤炭价格波动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化工行业的成本压力,但化工产品价格也相应走低,从2023年的财务业绩报告看,整体市场呈现疲软趋势,大多数化工企业在销售额上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缩减。


  惨淡境况延续到今年,化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不只是赢创,国际化工巨头们或正在开启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瘦身”,以更精练的状态来应对接下来化工行业的起伏。


集体“瘦身”

  今年以来,多家化工巨头如巴斯夫、陶氏、朗盛、科思创等等,纷纷宣布了业务调整或全新的企业战略,以寻求实现业绩的增长和更高的价值。


  那么,他们主要进行了哪些调整和变化呢?


  首先,可以看到这些化工巨头近期频繁地进行业务“瘦身”,他们选择更聚焦于核心业务,以及淘汰非核心业务或低回报业务。像抛售非核心业务、终止合作项目、关厂潮等等。


  例如,巴斯夫在今年终止了对印尼威达湾镍钴精炼综合设施的项目评估,涉及近26亿美元的投资;在今年7月宣布计划停止德国克那普萨克地区和法兰克福工厂草铵膦活性成分的生产;卖掉了经营多年的油气公司Wintershall Dea的勘探与生产业务等等。


  再者是调整组织架构,通过降本增效来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挑战。像今年以来化工行业的各种裁员一波未去一波又起,并且是大范围的裁员,数量从上百到上千人不等,巨头们正试图使其组织架构更简单、更精益。


  值得注意的是,巨头们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正在翻涌着新的变化。


  根据国际化工巨头发布的企业战略,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强调选择低碳、绿色的发展方向,将业务重心更多的偏向新能源相关材料与高溢价、高差异化的特种化学品市场。


  这和近年来能源转型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相关材料需求日益增长不无关系,如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光伏胶膜、质子交换膜、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等,成为市场抢手货,还有,人们对智能手机等电子及配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半导体、硅等特种化学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这些,都在成为化工企业研发和生产的热点领域。


  综合来看,为应对经营,国际化工巨头们采取的方式可能不同,但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朝着优化产品组合,向着专注于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迈进。


中企也在变革

  其实,不仅国际化工企业在家里轰轰烈烈地做大规模的战略调整,我国化工企业也在进行谋求变革与转型,由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精细化工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精细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9万亿元,占据全球近一半份额。预计到2027年,精细化工总产值有望超过11万亿元。


  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发展,全球先进应用场景开始向国内转移,我国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新材料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轻量化材料需求将高达750万吨以上,甚至可能突破千万吨以上;电池行业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将达到710万吨,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黏结剂均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光伏、风能领域的化工新材料需求也还将继续增长。


  而这,也是国内化工企业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两桶油正瞄准化工新材料业务新赛道,深入实施新材料提速工程,推动炼化业务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像高密度聚乙烯、高性能橡胶、微晶蜡等化工新产品、新材料正在大力研发;荣盛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大型石化民企近年也或规划或上马了众多化工新材料项目。


  化工企业已经从拼产能向拼产品过渡。就如赢创所说的,只有将所有资源与最强大的业务保持一致,才能以必要的速度抓住这些市场的增长机会。


  来源:石油Link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