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广东佛山汇创塑料模具有限公司一则内部通知引爆舆论。通知要求员工“每月至少加班10晚以上”,否则社保个人部分需自行缴纳。公司回应称“加班自愿”,但“不加班就扣钱”的逻辑被网友痛批“变相绑架劳动者”。


事件核心:强制加班与社保捆绑

  根据通知内容,员工若未完成每月10晚的加班指标,需自行承担社保个人缴纳部分(约400元/月)。公司辩解称这是“激励措施”:完成加班任务者可免缴社保个人部分,还能赚取加班费和提成。然而,《劳动法》明确规定,社保缴纳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不得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操作涉嫌“以经济手段胁迫劳动者超时劳动”。


行业乱象:从“自愿加班”到“制度剥削”

  此次事件暴露了制造业用工管理的三大顽疾:


  1. 加班文化制度化:企业将超时劳动包装为“奋斗者协议”,实则规避支付法定加班费;
  2. 福利捆绑陷阱:部分企业将五险一金、餐补等基本权益与绩效挂钩,变相剥夺劳动者权益;
  3. 监管执行疲软:涉事公司2024年10月曾因环保问题被责令整改,但劳动权益领域监管仍存盲区。

劳动者困境:400元背后的生存博弈

  在佛山制造业普遍薪资4000-8000元的背景下,400元社保扣款相当于日薪的3-5天收入。许多工人为保住这笔钱,不得不接受每月超60小时的额外劳动。这种“用血汗换社保”的畸形逻辑,折射出基层劳动者议价权的缺失。


  结语当“自愿加班”沦为遮羞布,当社保权益成为要挟筹码,这场争议早已超出个案范畴——它是资本逐利与劳动尊严的碰撞,更是制度监管与人性化管理的试金石。劳动者的权益,不应是计算器上的加减乘除。


  热榜速递、前沿直击。关注我,一手资讯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