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缴社保(即通过虚构劳动关系,在没有实际用工的情况下由企业代缴社会保险)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主要涉及违反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及相关政策。


  一、法律层面的违法性


  1. 违反《社会保险法》。


  一是虚构劳动关系。根据《社会保险法》第58条,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存在真实劳动关系,才能为其办理社保登记。挂靠社保本质是通过虚假劳动关系骗取参保资格,属于违法行为。 二是骗取社保待遇。第88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其他手段骗取社保待遇的,由社保行政部门责令退回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违反《劳动合同法》。挂靠社保需签订虚假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法》第26条明确“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无效”。虚构劳动关系可能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并引发法律纠纷。


  3. 可能触犯《刑法》。若通过挂靠社保骗取生育津贴、工伤保险、养老金等,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的“诈骗罪”,涉案金额较大时可追究刑事责任。


  二、政策层面的禁止性规定


  1. 《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2022年)。第32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或个人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缴纳社保的行为属于违法,社保机构可依法查处。


  2. 全国社保联网与数据核查。自2019年起,人社部推动全国社保信息联网,税务部门与社保部门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比对劳动关系、工资流水、个税申报等信息,挂靠行为更容易被识别。


  3. 灵活就业参保政策的完善。国家已允许灵活就业人员(如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直接在户籍地或居住地参保,无需依托企业。挂靠社保失去必要性,反而增加法律风险。


  三、挂靠社保的法律后果


  1. 对个人来讲,一是社保待遇被取消。一经查实,已领取的生育津贴、失业金等需全额退回。二是信用受损。可能被列入社保“黑名单”,影响贷款、出行等社会信用。三是刑事责任风险。若涉及骗保金额较大,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2. 对挂靠企业来讲 ,一是面临行政处罚。企业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二是法律连带责任。若挂靠人员骗取社保待遇,企业可能被认定为共犯。三是税务风险。虚构工资支出可能被税务部门追缴税款及滞纳金。


  所以,挂靠社保违法违规,法律风险大。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合法替代方案。一是灵活就业参保。自由职业者可通过户籍地或居住地社保机构,以个人身份缴纳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部分地区含失业保险),费用由个人承担,合法且无风险。若缴费能力有限,可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基础权益。


  总之,挂靠社保因虚构劳动关系、骗取参保资格,违反了社会保险法和劳动法,且随着政策监管趋严和大数据核查的普及,风险极高。个人应通过合法途径参保,避免因小失大;企业亦需严守合规底线,杜绝参与社保挂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