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州某公司要求员工张某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书》,承诺 “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公司将社保费用以补贴形式发放”。后张某因工伤申请赔偿时,公司以声明书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法院审理认为,社保缴纳属法定义务,声明书无效,判决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这一案例揭示了“自愿放弃社保协议” 的法律无效性,也为劳动者敲响警钟。


一、“自愿放弃社保协议” 为何无效?三大法律依据

  1、社会保险属法定强制义务


  •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5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职工办理社保登记并缴纳费用。
  • 实务要点:社保缴纳是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双方不得通过协议免除。即使签署 “自愿放弃声明”,企业仍需补缴社保并承担滞纳金。

      2、协议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 实务要点:放弃社保协议因排除劳动者权利、免除企业法定义务,属于无效条款。

      3. 劳动者仍可主张权利


  • 司法实践:多地判例显示,即使劳动者签署声明,仍可要求企业补缴社保,并主张经济补偿。例如,北京某法院判决企业支付员工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理由是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如果用人单位已经于每月向劳动者以现金形式支付了社保补贴,那么后期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予以返还。

    二、签署协议的 5 大风险,劳动者必知!

      1、工伤、医疗等待遇无法享受


  • 风险点:若发生工伤或疾病,因未缴纳社保,所有费用需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能以协议为由拒绝赔偿,劳动者需通过仲裁或诉讼维权。

      2、经济补偿风险


  •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的,劳动者可解除合同并主张 N倍经济补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对于这种违反诚信的行为,不支持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并主张经济补偿。
  • 案例参考:上海某公司因未缴纳社保被员工起诉,最终支付经济补偿及补缴社保合计15万元。

      3、企业面临行政处罚


  • 法律后果:根据《社会保险法》第86条,企业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保的,由社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将加收滞纳金,甚至面临罚款。

      4、协议无法对抗第三方


  • 典型场景:员工发生工伤后,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赔付,企业需承担全部费用,且无法通过协议向员工追偿。

      5、影响个人社保权益


  • 长期风险:断缴社保将影响医保报销、购房资格、养老金领取等,劳动者需自行补缴,增加经济负担。

    三、企业常见规避手段及破解方法

      手段 1:发放 “社保补贴” 代替缴纳


  • 法律解析:补贴不能替代社保缴纳义务。深圳某法院判决,企业支付的补贴需从经济补偿中扣除,但仍需补缴社保。

      手段 2:要求签署 “承诺书”


  • 应对策略:明确拒绝签署,并向当地社保部门投诉。例如,广州某员工投诉后,企业被责令补缴社保并支付滞纳金。

      手段 3:以 “临时工”“实习生” 名义规避


  • 法律依据:只要建立劳动关系,无论何种用工形式,企业均需缴纳社保。

    四、遭遇此类协议,劳动者的 4 步维权指南

      1. 第一时间拒绝签署


  • 操作要点:书面回复企业,明确表示 “社保缴纳属法定义务,本人不同意放弃”。

      2. 收集证据链


  • 必备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流水(显示 “社保补贴” 项)、企业要求签署协议的通知或录音。

      3. 向社保部门投诉


  • 投诉渠道:拨打 12333 热线或通过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在线投诉。
  • 处理结果:社保部门核实后,将责令企业补缴社保,劳动者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4. 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


  • 主张权利:要求企业补缴社保;若因未缴社保被迫离职,可主张经济补偿(N 倍月工资)。

    五、律师建议:4 个关键细节帮你规避风险

      1、入职时明确社保缴纳:在劳动合同中注明 “企业依法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2、拒绝任何形式的 “补偿协议”:无论企业承诺补贴多少,均无法替代社保。


      3、离职后仍可维权:社保补缴无时效限制,劳动者可随时要求企业补缴。


      4、联合其他员工集体维权:集体投诉可提高处理效率,增强维权力度。


      结语:社保是劳动者的法定权益,任何 “自愿放弃” 的约定均属无效。若企业强迫签署此类协议,劳动者应勇敢说 “不”,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法律知识!如需个性化咨询,可私信留言,我将为您提供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