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石龙区开发区一直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3年来,平顶山石龙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落地十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35个,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在8%以上,开发区先后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该区始终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夯实载体支撑,降低要素成本,保障要素供给,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推进链式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持续擦亮营商环境这一“金字招牌”,全力以赴推动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锻造经济发展“增长极”


  围绕煤化工和新型建材,构建“两主两辅多支撑”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以煤化工、新型建材为支撑,陶瓷、碳素为新支撑,医药中间体、数字经济等为新动力,多元竞发的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主导产业优势,锻造煤焦和现代化工产业经济增长极。通过“补短板、增链条、扩规模”,推动煤化工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以中鸿煤化、东鑫焦化为龙头的煤焦产业集群,以慧鑫源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煤洗—焦化—电气—煤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发区内煤焦产能260万吨,年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90%以上。目前,招引的煤焦产业下游焦炉气综合利用、甘氨酸等计划总投资49.25亿元的18个在建项目和碳纳米薄膜制备、粗酚精制及酚醛树脂、煅后沥青焦等计划总投资113.45亿元的16个拟谋划实施的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未来3—5年,煤焦产能将达到400万吨,努力打造全国冶金焦生产基地。


  通过延链补链,将煤焦产业链上产生的精制沥青供给园区内企业,锻造碳基新材料产业经济增长极。龙头企业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6月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平顶山市第一家民营A股上市公司。目前,石龙区开发区以东方碳素为依托,打造百亿级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3年内达到年产15万吨高端石墨的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特种石墨生产、加工基地。


  通过延链补链,将煤焦产业链上产生的余热余气作为燃料提供给园区企业,锻造新型建材产业经济增长极。目前,石龙区开发区以嘉北科技、瑞平石龙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百亿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该产业将以天瑞水泥粉磨综合利用等项目为引擎,将石龙区开发区打造成为河南省西部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通过建链补链,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锻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龙头企业百邦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签约企业达196家,实现产值100亿元,累计纳税3.04亿元。石龙区开发区以百邦数字产业园为基础,打造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争取在3到5年内将数字产业集群培育成型,产值达150亿元以上,纳税15亿元,领跑全市数字经济。


  强化园区服务保障,做优经济发展“软环境”


  围绕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及时兑现奖补政策,切实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客商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企业和项目入驻效率。涉及开发区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原则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强化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实行一窗受理、综合服务、限时办结。开发区制定了项目服务流程图,实行领办带办帮办等服务制度,确保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服务职能与开发区无缝衔接。在业务办理中,推行“容缺+告知承诺”服务,梳理“容缺受理”事项清单34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87%。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先后实行了企业服务“零假日”承诺,“一对一”分包企业和项目制度,为项目签约、手续办理、开工建设、达产达效提供了一站式“管家式”服务。实行了“企业宁静日”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进一步规范了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对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和生产企业的服务流程分类绘制“服务流程图纸”,项目单位可按图索骥,“一对一”服务专员为项目单位提供“管家在一线”导引式服务。


  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搭建政企沟通“直通车”。一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关于制定服务保障开发区发展事项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开发区服务保障事项,按照事项办理权限层级,由相关职能部门或所在街道办理,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积极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分包联系企业、辖区各单位一把手任首席服务官的驻企服务工作机制,驻企干部常态化开展“亲商助企”活动,宣讲惠企纾困政策和新的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收集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三是成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调度会,督促、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早日投产。


  及时兑现奖补政策,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先后出台科技创新和企业上市激励政策等,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涉企政策,及时兑现奖补资金2000余万元,为园区20余家企业发放贷款2.2亿元,率先在全市设立了第一只总规模9.8亿元的平顶山石龙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加强园区自身建设,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力”


  围绕“三化三制”改革、人才培育、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绿色赋能等方面,加强园区自身建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成果,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人才培育,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良性用人机制,不断夯实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全面完成了“三化三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行开发区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聘任制和工资绩效薪酬制,积极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配套改革体系和“管委会+公司”运营机制,释放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


  狠抓科技赋能,释放创新发展“驱动力”。以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动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全覆盖,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2024年以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申报创新型企业10家。


  聚焦绿色赋能,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群提质壮大,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培育新兴产业项目,夯实绿色发展根基。2024年以来,开发区荣获省级绿色工业园区,中鸿煤化荣获国家级“能效能跑者”称号,2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企业。目前开发区正在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李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