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两项重磅文件,对公积金贷款和利息补贴政策进行全面优化,涉及贷款额度、首付比例、多子女家庭支持、异地贷款限制取消等多项调整。新政将于3月24日正式实施,被视为深圳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公积金改革,不仅将直接影响本地楼市供需结构,更可能为全国住房政策调整提供范本。


  贷款额度大幅提升,激发购房潜力


  此次调整将个人公积金贷款基础额度从50万元提高至60万元,家庭额度从90万元升至110万元。叠加首套房、多子女家庭、保障性住房等累加上浮比例(最高110%),家庭最高可贷额度达231万元。


  这一调整显著降低购房者的商业贷款依赖,尤其利好中低收入群体和青年家庭。例如,首套房贷款覆盖比例达90%以上,直接推动刚需入市。


  首付比例下调,降低购房门槛


  新政将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调整为20%(原政策区分首套20%、二套30%),保障性住房首付比例进一步降至15%。结合组合贷款政策(首付比例执行较高者),这一调整尤其利好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职工群体,预计短期内将释放积压的改善性需求,并引导市场向保障性住房倾斜。


  多子女家庭政策倾斜,响应国家生育支持


  对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可适用首套房政策,包括利率优惠和贷款额度上浮(首套上浮40%叠加多子女家庭50%,总计90%)。此举不仅缓解多子女家庭的住房压力,还可能刺激部分家庭因政策利好提前置业,间接促进生育意愿。


  刚需群体:从“买不起”到“买得到”


  公积金可贷额度提升至账户余额的16倍(原为14倍),叠加首付比例下调,显著降低购房门槛。以账户余额10万元为例,可贷额度从140万元增至160万元,覆盖更多首付能力较弱的群体。


  异地购房者:打破户籍与首套限制


  新政取消异地缴存职工的户籍和首套房限制,允许在深购买首套或二套住房时申请公积金贷款。例如,惠州缴存职工在深购房可享受与本地职工同等待遇,预计将吸引更多大湾区其他城市居民在深置业,扩大深圳楼市的需求基数。


  交易流程优化:释放长期流动性


  新增“冲还贷”功能,允许夫妻双方每年一次用公积金账户余额直接冲抵贷款本息,简化了“先还贷再提取”的繁琐流程。此外,放宽贷款期间房产变更登记限制(如离婚、继承等情形),支持“带押过户”,将进一步激活二手房市场流动性。


  精准施策:保障性住房与市场化的平衡


  深圳通过提高保障性住房贷款额度(上浮20%)和降低其首付比例(15%),明确政策向保障性住房倾斜,呼应“房住不炒”定位,为其他城市探索“双轨制”住房体系提供参考。


  动态调整机制: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新政引入公积金个贷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资金流动性(个贷率低于85%时执行上浮,高于95%时暂停)灵活调节贷款额度,避免公积金资金池过度承压。这种机制设计可为其他城市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经验。


  区域协同:大湾区一体化的先行试验


  取消异地贷款户籍限制,推动大湾区公积金互通,为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流动树立标杆。


  从长期看,深圳此次政策调整通过“精准支持刚需、强化保障属性、优化金融工具”,为全国楼市政策从“控房价”向“促需求”转型提供了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