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检察 - 利用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亮剑”
前言
为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贯彻落实最高检、市检察院工作部署,着力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房山区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履职,贯彻“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工作要求,研发4个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上架最高检平台,向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应用,持续释放模型建用倍增效能,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住房公积金具有互助性和保障性,实行专款专用,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挪作他用。实践中,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公积金提取程序和法院强制执行程序,以虚假诉讼方式套取住房公积金,扰乱公积金管理秩序。
房山区检察院以查办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民事检察监督案件为基础,从个案办理中发现异常数据,归纳总结规律性特征,建用“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持续释放数字监督、治罪、治理效能,斩断非法套取住房公积金利益链条,有效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模型构建】
数据汇集:
相关数据主要从三个渠道获取。一是通过司法程序扣划的住房公积金记录表、相关执行依据文书扫描件获取被执行人(借款人)公积金提取情况;二是通过人民法院关于涉案当事人审判、执行卷宗、人民调解协议卷宗获取当事人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情况;三是通过关涉银行、当事人的手机等获取当事人、住房公积金所有人及其关联人员的银行账户及转账记录。
数据清洗:
检察机关将当事人公积金账户信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卷宗信息和涉案当事人的银行账户、转账信息进行审查,对比数据后获取监督线索。
数据模型:
构建线索来源基础数据库
↓↓↓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要素按照规则进行分析
↓↓↓
锁定的重点案件线索人员
↓↓↓
开展调查核实等工作
【应用成效】
应用模型赋能办案,将个案经验转化类案效能。针对模型推送的虚假诉讼犯罪线索,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全程引导侦查,组建民刑交叉办案团队,2023年至2024年共受理审查起诉案件120件120人,其中,对魏某等8人依法提起公诉,魏某等人被判处九个月至六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在市检察院推动下,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全市司法扣划住房公积金案件线索近10万件,涉及11项数据信息共计21万余条。2022年8月“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使用,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发现监督线索652条、线索成案数606条、立案503件,进一步审查确定后,向审判机关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等监督意见126件,移送犯罪线索206件,追缴住房公积金及违法所得1300余万元。
凝聚“大数据+法治”共识,与执法司法机关联动、协同履职。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运用法治力量助力从源头斩断违法套取住房公积金利益链条。截至目前,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房山管理部将60余名涉案人员的违规信息计入住房公积金个人不良信息库和国家有关征信系统;北京市房山区司法局暂停对涉案年度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基层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发放;房山区检察院与区公安局、区法院、区司法局联合会签《关于建立防范和严厉打击虚假诉讼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引导侦查、协助调查、证据转化、模型应用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形成虚假诉讼“联防智治”新格局。
素材来源:第四检察部 王佳
本期编辑:胡雨涵 高歌 陈瑜
内容审核:马艳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