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普度绽新颜 “数”说万源四十年
高速通达,村道蜿蜒,秦巴通衢筑牢“桥头堡”!
园林小城,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绽放“康养花”!
达陕高速 (白天觉 摄)
阳春二月,万物勃发,放眼秦巴深处的万源大地,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40年改革开放,40载砥砺奋进,织成一幅辉煌多彩的画卷,在春的原野上次第铺展。
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40年弹指一挥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刻下了深深的“万源印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迈步新时代,礼赞新辉煌。一组组惊艳数字,就像一串串跃动的音符,弹奏出万源40年腾飞的最强音。
万源市委书记吴晓勇调研基础设施建设 (陈本强 摄)
万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倪欣调研脱贫攻坚 (马发海 摄)
忆往昔 旧貌换新颜 经济社会发展劲头日日增
山还是那座山,田还是那片田。但不同的是,昔日的荒草梁、黄土地,如今牛羊满山、高楼林立;昔日的偏远乡、闭塞地,如今物流发达、人气旺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乐园就是美丽家园。逐梦新时代,一代代万源儿女,用奋斗踏平千沟万壑,把幸福装满千山万水。
年增14.0%
财政家底不断殷实
1978年的万源,国内生产总值仅0.74亿元,翻了191倍后,2018年达141.33亿元,年均增长1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63元提高到32597元,增长199.9倍,年均增长14.2%。
2018年,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亿元,是1978年的90倍,年均增长11.9%。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2.64亿元,是1978年的784.7倍,年均增长1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4.22亿元,年均增长23.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9.89亿元,年均增长16.4%。
太平镇牛卯坪度假村 (江洪平 摄)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76元,是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99年开始测算)的6.8倍,年均增长10.6%。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1元,是1978年的66.9倍,年均增长11.1%。
节节攀升的数字告诉我们:这些年来,万源人民的家底厚了、腰包鼓了、生活富了、日子美了。
年增18.1%
产业支撑强劲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万源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6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0.3亿元,增长77.4倍,年均增长11.5%;粮食总产量从15.74亿吨增加到28.31亿吨,增长1.8倍,年均增长1.5%。
“兴工强市”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逐步形成了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7.93亿元,是1978年的763.3倍,年均增长18.1%。
《美丽新村》孙维翠 摄于万源青龙嘴
农贸市场数量从1个增加到21个,商贸网络健全,贸易市场活跃,万源已成为川陕渝三省(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爱家超市、万客隆超市、百家港超市、万源商场等多种业态的商贸服务遍布城乡;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发展电商企业26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0.45亿元,到2018年的64.3亿元,年均增长13.2%。
八台山、龙潭河、红军公园三大核心景区不断创A升级,鱼泉山、烟霞山、黑宝山、牛卯坪等特色景点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旅客3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实现旅游收入2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幸福家园》 郭子荣 摄于万源市大竹镇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64.4:13.2:22.4的“一三二”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2018年23.5:27:49.5的“三二一”结构。农、工、商、旅发展质优势好。
3227公里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改革开发40年,万源由一座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小城镇,变成了如今繁华的现代山水森林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5.7亿元,增长859倍,年均增长18.4%。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如雨后春笋。
襄渝二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国省干道改造加快,乡村公路纵横交错。2018年,万源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2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67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快速。
看今朝 奋进奔小康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一届万源市委、市政府上任以来,万源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万源市委“12246”发展总体思路,在幸福美丽万源建设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亿元、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亿元、增长13%,收支增幅均位居达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
债务化解41.7亿元
发展环境“清”和“轻”
家里揭不开锅,发展就无从保障。5年前的万源各乡镇,被重重的地方债务缠身,苦不堪言,民间借贷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万源市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繁重艰巨。”万源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基层政府刚性支出缺口大、脱贫攻坚所需资金压力大、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缺口大、经济社会发展融资渠道单一,多重因素叠加,“雪球效应”显现,乡镇地方债务问题较为突出。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万源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万源市委书记吴晓勇亲自挂帅,多次组织专题研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严格落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坚持两眼向内、不等不靠,在既定的政策体制框架内,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做深做实“清、规、控、降、防”各项工作,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积极做大政府综合财力。累计争取置换债券资金41.7亿元,确保了地方债务总体平稳有序。
没了债务烦恼,干部大可安心干事创业。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万源乡镇领导表示,甩掉债务包袱,既可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还能有效促使干部清廉守正,为“同步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PPP融资52.02亿元
发展势头“抢”和“强”
专项债券解开了地方发展枷锁,PPP融资则拓展了经济发展新路。
乘势而为,方有可为。为切实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万源市围绕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探索政民合作新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强力推进PPP投融资模式,着力补牢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领域“短板”。
中国硒部茶园走廊 (黄贵明 摄)
万源市成立了PPP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PPP办公室和PPP项目指挥部,印发《万源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指导各乡镇、部门积极开展PPP项目政策研究,从项目策划、包装、入库、招商工作各方面不断强化工作力度。
加大向上争取和对口衔接力度,精准谋划PPP项目。高质量包装了万源——八台快速通道建设PPP项目、万源市城市建设PPP项目、万源市道路建设PPP项目、万源市乡镇污水处理站PPP项目,4个项目包含27个子项目,总投资52.02亿元,并成功纳入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的PPP项目库。在高质量发展中,万源抢得先机,后发势头强劲。
城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生活家园“幽”和“优”
山水城中,碧浪淙淙,鸟飞鱼跃;后河两岸,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玉栏杆前,杨柳拂堤,春烟如醉。初春时节,漫步万源城区后河滨江大道,一步一景,怡情逸兴。
红军公园游人如织,塔子山下乡味浓郁;河西茶文化公园开门迎客,青沟腊梅园加快推进;天马山游步道蜿蜒盘旋,全民健身中心高档大气。万源,正成为有品质的康养之城。
包茂高速城区连接线畅行无阻,巴万高速太平庙沟互通加紧实施;G210万源城区段改造完成,环城公路主体即将完工;城区路面宽阔平坦,“三环四隧”纳入规划。万源,正迈入有潜力的通达之域。
《幸福家园》 郭子荣 摄于万源市大竹镇
河西新区、未来城市、向前广场,一幢幢现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张家湾、火车站、后河各大片区棚户区旧貌换新颜。城市“东拓、西进、中提升”战略全面铺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2.9万余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23.15%。万源,正成为现代化的宜居之地。
与此同时,牛卯坪通过国家4A级景区景观资源评审,黑宝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完成策划编制,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完成主体工程,快活坪、瓦子坪等农旅融合观光示范点高标准建成。“石塘—白羊”脱贫攻坚引领区领跑达州,“中国硒部茶园走廊”奏响发展强音,30万亩富硒茶园织起致富图景。生活环境幽美,生活质量优良,成为“万源人家”独特风景。万源,正成为有活力的示范区。
成功减贫81640人
脱贫攻坚“精”和“惊”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70个、贫困户29351户、贫困人口91577人,贫困发生率18.38%……2014年底的一组精准识别数据,无疑扣牢了万源极度贫困的“帽子”。
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按照“一路二住三致富、关键要看群众认可度”的工作取向和路径,因村因户实施15个达标指标工作方案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脱贫攻坚决战行动,在万源大地全面打响。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万源八台山景区(罗兴明 摄)
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兜底扶贫……一项项“惠民套餐”和盘端出。
“干净的厨房、整洁的卧室、卫生的厕所,成为农村住房新标配。”万源市围绕“住上好房子”要求,创新推出“四条路径、一套组合拳”,全面打响“农村土坯房歼灭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2万人、危房改造1.57万户、人居环境改善2.28万户、土地增减挂钩0.95万户。
实现稳定增收、长效脱贫,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万源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大产业、小庭院、集体经济”齐头并进增收渠道,用好用活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资金,大力引进工商资本进农村,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一村一特色”产业。2018年,万源市拟退出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收入达23.5元。
河口镇土龙场村四组吴明华、马本育等的搬迁新居 马发海 摄
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决战决胜,万源脱贫攻坚取得了惊人成效。近五年来,万源市累计整合各类资金20亿元,设立“四项基金”1.3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771万元,完成138个贫困村退出、81640名贫困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
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强力推进脱贫摘帽“十大冲刺行动”。不胜不休的万源儿女,正踏着春天的节拍,阔步在“9937名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村退出、整县摘帽”的奋斗征程上。坚决摘掉“贫困帽”,万源人民正全力以赴,信心满满!
( 陈本强 蒋德敏 编辑 李小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