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烨婷 见习记者 戴佳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2004年3月23日一早,一辆中巴车从浙江省委大院开出,朝嘉兴驶去,一次重要调研由此开启。4天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深入到嘉兴6个县(市、区),考察了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工作,并就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与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从2004年到2024年,春去春回。嘉兴以市域为单位,率先破解着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难题,不断绘出一幅城乡均衡发展的生动图景。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社保服务多点开花,不出村、不出户就能办理各项社保业务;就业服务跃上“云端”,家门口的零工市场让宝妈亦能直通职场;海量优质技能培训资源触手可及,为技能人才增设更多更高的技能成长阶梯……


  20多年间,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人社公共服务的暖阳照耀在嘉兴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兜底线稳就业提技能,560多万人民共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美好成果。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撑开一把覆盖城乡的“保障伞”


  21世纪初,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难题始终是农民的一块“心病”。


  此前,嘉兴曾开展过一次调查,上个世纪90年代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由于政策的缺陷,加之人均缴费标准偏低等现象,无法起到养老保障作用。


  2003年,嘉兴市本级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农保养老金只有26.19元,最低的仅为0.34元。


  0.34元,现实与农民的期待差得太远!


  这次调研,为正在摸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嘉兴指明了方向。


  2007年10月1日,《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实施,文件仅有12页,但过去几年里曾先后百易其稿,发放问卷几十万份,召开座谈会上百次。


  这一年,嘉兴100万城乡居民开始享受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3.6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27%。嘉兴,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


  嘉兴社保卡也从1999年发行时仅提供医疗、养老等福利服务,历经三代升级后拓展为“全生命周期”民生“一卡通”服务,践行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承诺。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联丰村王祥里景区内,返乡青年陈凯乐的网红咖啡馆率先成为嘉兴社保卡合作商户,村民或游客首次持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到店可免费领取招牌咖啡,周日饮品九折优惠;灼华居民宿老板娘笑着算账:“凭卡预定打九折,为我们赚足了不少流量!”曾经的“保障凭证”悄然化身“幸福体验卡”,刷卡声里尽是百姓的笑语。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21年间,嘉兴各级政府补助力度不断加大,嘉兴城乡居保参保人数突破60万,92%以上为农村居民,城乡居保人均待遇全省率先突破670.47元/月,人均缴费达到3000元/年,人均待遇、人均缴费、缴费补贴均列全省第一。


  搭建“家门口”的就业桥梁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与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曾几何时,城乡不同的就业政策、招聘市场、服务制度,成为了农民就业路上的“拦路虎”。


  2006年9月,嘉兴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城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城乡身份界限,消除城乡就业壁垒,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域、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城乡融合就业服务体系。


  2011年,嘉兴首个农村劳务合作社在海盐县百步镇得胜村成立。劳务社根据社员需求,合作社主动拓宽业务承接渠道,积极与周边企业联系洽谈用工情况,一年的时间得胜村劳务合作社实际派工600多批次,进账200万元劳务净收入,社员平均月增收1100元左右。


  2022年,得胜村对劳务合作社模式再创新,瞄准周边企业用工需求,结合印刷特色产业,搭建起“共富工坊”。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商标制作工作,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回溯来路,每一次改革都踏在时代的节拍上。2009年,嘉兴实行统一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2018年1月1日起,嘉兴农民合同制职工与城镇职工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022年起,嘉兴部署建设零工市场、“好就业”服务站,努力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家住海盐的张社良,60多岁,之前已经赋闲在家一年多了,想找零工干,总是难以找到,毕竟就业市场上留给60多岁老人的机会并不多。经儿媳介绍,张社良通过零工市场找到了一份在五金厂的工作。他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虽然年纪大,但手脚勤快,“这个零工市场蛮好的,找工作方便灵活,身体吃得消就多干干,吃不消就休息一阵。”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目前,嘉兴正在打造符合本地产业行业实际的灵活用工立体服务模式,还建立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全覆盖体系,创新推出“周末工程师”“数字小工”等脑力劳动零工服务,着力解决新业态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和企业用工招聘“双向需求匹配”等问题。


  因群体分类施策,就业帮扶有的放矢,效果显著。残疾人郑何英在社区服务站帮扶下找到服装吊牌加工工作;贵州务工者江勇通过零工市场两天内匹配到批发市场岗位;大学生陈晓洁经校企合作试点班进入新能源企业……


  20多年的探索,嘉兴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域、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城乡融合就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9.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7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打出技能人才培育“组合拳”


  千百年来,传统耕作被农民视为唯一生计。“只会种地,去城里打工也没有可供施展的本领。想要当个城里人,谈何容易。”这样的感慨,曾道出无数农民的心声。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能否对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岗位工作能力,成为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4年,嘉兴启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逐步构建“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乡间田间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将农民视作“人力资源”深度开发,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职业认证等举措,近年来每年新增农民大学生100名以上。此外,嘉兴还广纳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乡土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高素质农民专兼职师资队伍,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与“田秀才”。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嘉兴农民,有更多的职业技能傍身。从一心扎根农田、不愿参加培训,到后来主动学习知识、成为浙江省农民培训优秀学员,南湖区清清农场场主林根的转变缘由,正是看到了南湖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培家”对农场发展上的巨大帮助。如今,在林根的思想转变下,清清农场面貌焕然一新,安装了智慧物联网系统,70亩葡萄大棚的灌溉、施肥、卷膜、安防等,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完成操作,大大提高葡萄的品质,走出了一条高效益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让老农民掌握“新把式”,也让“新农人”登堂又入室。嘉兴绿康农业的应超是嘉兴南湖第一位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团队的8台无人机,只需四到五天就能完成19000亩农田的农药喷洒。这相当于传统人工喷洒需耗费五年的作业量。他还带领七旬老人学习无人机操作,并通过上海交大培训获评“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职称让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焕然一新,种田更有奔头了!”他感慨道。


  技能改变人生,匠心成就未来。从“工”到“匠”,正在嘉兴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嘉兴在技能培训、技工教育、技能竞赛、技能生态等方面一体发力,多元培育、淬炼技能人才大军,着力打造“技能嘉兴·工匠之城”,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支撑。


  围绕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嘉兴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过36%,为劳动者铺设技能致富之路,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