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配置,有妙招
作者|陶碧娥「AFP金融理财师持证人、明亚保险经纪合伙人」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每次听到《真心英雄》这首歌,你是不是瞬间热血沸腾,感觉充满了干劲。不过,话说回来,在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路上,咱们也不能忘了一件超重要的事——给未来的自己准备一份稳稳的保障,那就是配置个人养老金。毕竟,谁不想退休后,不用再为生活奔波,尽情享受悠闲时光,去看遍山川湖海、尝遍人间美食呢?
不过,怎么巧妙地配置个人养老金,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今天,咱就一起聊聊这个超重要的话题,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投资秘籍,向着美好的退休生活大步迈进。
不同年龄阶段的账户安排
●年轻人(23-30岁)
这个阶段的小伙伴们刚踏入职场,距离退休还早,时间充足,也能承受一点投资风险,追求更高收益,让钱通过复利“利滚利”。调查数据显示,23-30岁人群中,有超过60%的人愿意为了更高收益承担一定风险。
这时,就可以在账户里多配置一些权益类资产占比高的产品,比如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的养老基金(包括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和指数基金。
一是养老目标日期基金。
这类基金就像“贴心小管家”,按照退休时间“对号入座”。大多数直接用年份命名,像“XX2050XX”,就是给2050年左右退休的人准备的。它的投资风格会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投资股票这类权益资产就多一些,波动也大;年纪大了,股票配置就会减少。从历史数据来看,过去几年,部分针对年轻人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在成立初期权益类资产占比可达70%-80%。
对不同人群来说,“80后”可以选名字里有“2040”或“2045”的基金,“90后”“95后”“00后”不妨先买点含“2050年”字样的基金产品。
就像小张,27岁,是个“95后”,他选择了一款2050年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2024年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虽然波动较大,但他相信长期持有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二是养老目标风险基金。
和上面的基金不同,它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配置资产,有保守、稳健、平衡、积极进取等类型,产品名称里一般会有“稳健”“平衡”“积极”这些关键词,方便挑选。
“稳健”型产品的股票仓位低,波动小;“积极”型产品的股票仓位高,波动大。要是对自己的投资风格心里有数,按承受能力选就行。
比如小李,他自认为风险承受能力较强,选择了一款“积极”型的养老目标风险基金,股票仓位达到60%,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该基金一年的收益率能达到15%,但遇到市场调整时,也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
三是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2024年12月15日新加入的“潜力股”,成长潜力大,短期波动可能大一些,但长期持有,收益很可观。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过去二十年,年化收益率约为9%,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市场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其为投资者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回报。
●中年人(31-50岁)
处于31-50岁的人群,事业和家庭压力都不小,收入稳定但开销也大,对养老金的需求和规划意识变强了,投资时要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相关数据表明,这一阶段人群在家庭支出方面,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房贷等支出占比较大,平均占月收入的40%-60%。
对于风险厌恶者来说,可以选择国债、储蓄存款、特定养老储蓄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收益稳定,类似给养老金上了“安全锁”。
例如,赵先生,45岁,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他计划将个人养老金的80%配置为国债,20%配置为储蓄存款。
值得注意的是,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后,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赵先生不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费用支出,还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一举多得。
对于中低风险偏好者来说,可以增加养老理财和低权益类资产的养老基金。养老理财波动小、收益稳;低权益类资产的养老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能从权益市场分一杯羹。
比如钱女士,40岁,选择了一款养老理财产品,过去三年的年化收益率稳定在4%至4.5%之间,同时配置了一只权益类资产占比30%的养老基金,在股市表现较好的年份,这只基金的收益率能达到7%-8%,整体投资组合实现了稳健增值。
对于中高风险偏好者来说,可以再加点中高权益类资产的养老基金和指数基金,提升养老金的“赚钱能力”。
另外,还可以根据退休年限选择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像某养老2040五年(FOF)Y,权益类资产占比56.95%,非权益类占比43.05%,就很适合2040年前后退休的“80后”“85后”。据统计,投资该基金且持有5年以上的投资者,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至7%之间。
●中老年人(51岁至法定退休年龄)
临近退休,大家更看重养老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希望钱能稳稳增值,保障退休生活品质。因此,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可以多放些稳健型产品,比如银行储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
选商业养老保险时,要注意缴费期与退休时间的匹配,还要看清保障责任。
一是年金保险。其能终身领取,像每月领“退休金”,适合想退休后有稳定收入的人。比如孙大爷,60岁退休,购买了一份年金保险,每年缴纳保费5万元,缴费期10年,从60岁开始,每年可以领取3万元,一直到身故,为他的退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不过,从个人养老金账户里购买年金保险,享受相关政策优惠的话,目前每年的额度只有12000元,还需要个人去综合搭配。
二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它是养老年金险和万能账户的组合,分稳健型和进取型,保底利率不同,部分还有护理等额外保障,适合看重这些功能的人群。
例如,李阿姨,55岁,购买了一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选择了稳健型账户,保底利率为2.5%,近几年的实际结算利率在3%至3.5%之间,并且该产品还包含护理保障,让李阿姨觉得十分安心。
三是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它们适合愿意承担点风险、追求更高收益的投保人。不过,这类保险的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周阿姨购买的分红型保险,在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分红能达到4%-5%,但在经济下行时,分红可能只有2%左右。
四是两全保险。其比较适合担心寿命问题的人群。像吴大爷,购买了一份两全保险,在他生存至一定年龄时可以领取生存保险金,若不幸身故,家人也能获得一笔身故保险金,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此外,像定期存款、债券这类有固定收益的产品也可以关注,合理搭配,打造一个低风险、稳收益的投资组合。
不同收入水平的账户安排
●税前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扣掉6万元年度免税额和“三险一金”后,应纳所得税额一般在3.6万元以下,税率不超过3%,而个人养老金账户领取时本利和也要按3%缴税。所以,可以考虑用普通账户做些稳健投资,比如买银行定期存款、货币基金,让钱保值增值。平时生活里,也要注意开源节流,多攒点钱,给养老金“添砖加瓦”。据统计,这类人群中,约70%的人每月能用于储蓄的金额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
例如,小王的税前年收入8万元,每月扣除各项费用后,能存下2000元。他将这些钱存为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虽然收益不算高,但胜在稳定,积少成多,也能为养老积累一笔资金。
●税前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人群
这个收入区间的人群,税率一般在10%,不过,要是家庭有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房租房贷等支出,抵扣完税收优惠项目后,税率可能会降到3%,这种情况其实不用考虑个人养老金账户,管好普通账户的钱就行。
举个例子,假设税前收入17万元,免税额6万元,“三险一金”支出0.5万元,养育孩子、赡养老人和房贷支出能税前抵扣7.2万元,扣完后的应纳所得税额是3.3万元,税率3%。要是父母不到60岁,或者单身无娃,税率还会有变化。
综合测算后,税前收入在13万-17万元的个人,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要是收入高于17万元,就可以利用账户的税收优惠,每年最多存12000元。据调查,在这部分收入人群中,约40%的人因为家庭支出抵扣后税率较低,选择不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而年收入高于17万元的人群中,有60%的人开始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投资。
●税前收入20万元以上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的税率基本在10%以上,收入越高,越希望投资能多赚钱,弥补退休后的收入差。
这里,可以根据风险偏好和年龄选产品:中青年或高风险偏好的,可以选积极型的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中高权益类养老基金和指数基金;中老年或低风险偏好的,可以选养老储蓄、养老理财或商业养老保险。同时,也可以考虑多元化配置资产,在普通账户里投资一些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分散风险,实现长期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时,最好找专业的金融顾问或机构帮忙,制定专属投资方案。
例如,陈先生,35岁,税前年收入30万元,风险偏好较高。他在专业顾问的建议下,将个人养老金的40%投资于积极型养老目标风险基金,30%投资于中高权益类养老基金,20%投资于指数基金,10%投资于养老理财。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时,他的投资组合年化收益率能达到近10%,为他的养老储备积累了不少资金。
不同风险偏好的账户安排
●风险厌恶型
这类人群一听到“风险”就想“退退退”,更看重资金安全稳定。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可以多买点国债、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这些低风险产品,收益固定,安全感满满。投资时,可以把钱分散到不同产品,降低风险,但需要留意产品的流动性和期限,方便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让钱持续稳健增长。
例如,刘大爷,60岁,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金的60%投资于国债,30%投资于养老储蓄,10%投资于商业养老保险。过去几年,他购买的国债平均年利率为3.2%,养老储蓄年利率在2.3%至2.8%之间,商业养老保险每年也能提供稳定的分红,整体投资收益稳定,保障了他的退休生活。
●中低风险偏好型
这部分人群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也想有点收益。除了上面提到的低风险产品,还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养老理财产品和权益类占比低的养老基金。养老理财波动小、收益稳,低权益类养老基金能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从权益市场赚点钱。
投资时,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目标,调整产品配置比例,比如多投点养老理财和商业养老保险,少买点低权益类养老基金,定期检查投资组合,根据市场和个人情况及时调整。
比如,吴女士,45岁,中低风险偏好者,她将个人养老金的50%投资于养老理财,30%投资于商业养老保险,20%投资于权益类占比20%的养老基金。过去三年,她的养老理财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商业养老保险分红稳定,养老基金在市场较好时也能取得5%-6%的收益,整体投资组合实现了稳健增值。
●中高风险偏好型
这一人群,能承受较高风险,为了高收益愿意“拼一拼”。其可以在账户里多配置权益类占比高的养老基金和指数基金。权益类占比高的养老基金会配置更多股票,波动大但长期收益可观;指数基金成本低、能分散风险,适合长期投资,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能跟着国家经济一起“成长”。
投资时,要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权益资产比例,行情好时多买点,波动大时少买点。同时,还可以在年度限额内采用定投的方式,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稳健性。
比如,郑先生,30岁,中高风险偏好者,他每月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1000元,同时配置了一只权益类资产占比70%的养老基金。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市场有波动,但通过定投和合理配置,他的投资组合年化收益率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综合案例分析
●案例一:年轻中高风险偏好者
李先生今年28岁,月入3万元,风险偏好高,职业发展前景光明,未来收入看涨。他充分利用每年12000元的缴存上限,选了一款权益类资产占比70%的养老基金,这一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不俗。同时,他还每月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1500元,分散风险、追求高收益。
另外,他还配置了一些养老理财,占个人养老金的20%,作为稳健收益的补充。要是12000元额度不够,他还打算买点传统商业养老保险,给未来养老加道“保险”。这么一搭配,高收益、安全性、稳定性都有了,养老生活稳稳的。
●案例二:中年中低风险偏好者
王女士,42岁,月收入15000元,家庭负担重,风险偏好低。算完各种税前扣除项目后,税率是10%,她决定打理一下个人养老金账户。她选了养老目标风险基金里的稳健型产品,权益资产占比20%,主要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过去三年的年化收益率稳定在4%至5%之间。她还买了一份商业养老保险,每年缴纳保费1万元,缴费期15年,从60岁开始,每年可以领取1.5万元。平时,王女士也会尽量多存钱,每月能额外存2000元,让养老金储备更充足。
在复杂的金融世界里,希望这份攻略能成为大家的“养老金投资宝典”,帮大家避开风险,顺利通往幸福的退休生活。对每个人来说,赶紧行动起来,规划自己的养老“小金库”吧!
(责任编辑:刘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