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


  “吊民伐罪”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意思是: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殖民者、反叛者)。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会祭祀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朱隽(古书上写作“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东汉末年名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隽当时的职位是右中郎将,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步步高升。


  然而,黄巾军声势浩大,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天下动荡,民不聊生。


  但是,朱隽也不是盖的,很快就平定三郡,讨伐颍川,率部南征。


  黄巾起义


  黄巾军中势力比较的大一支,他们的统帅名叫韩忠,兵力达到十余万人,占领了宛城一带,朝廷只给了朱隽八千人马,让他去讨伐韩忠。


  不是朝廷不想给人,实在是人手不够,调不出兵马。


  朱隽到达宛城后,先是安营扎寨,将宛城围困起来。接着又派人堆积土山,一步步靠近宛城城墙。


  别看敌人人数众多,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被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一围困,气焰顿时矮了半截。敌人看见来者不善,于是请求开城投降,却被朱隽一口回绝了。


  朱隽说道;“敌人看见势头不对,就开门投降。等到我们一放松警惕,他们又起兵造反,如此反反复复,坑的是朝廷,苦的是百姓,滋长的是邪恶,这种事如果不断绝,叛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


  黄巾起义


  韩忠一看投降无路,只得拼死抵抗。敌人毕竟兵多将广,城墙坚固,朱隽只有区区八千人马,久攻不下。


  这一天朱隽登上土山视察,看见城内旌旗密布,井然有序,敌人日子倒是过得逍遥自在。


  但是,百姓就惨了,店铺关门,家家闭户,饿殍满地,烧杀抢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朱隽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吊民伐罪”,早日解救百姓。


  看了半天,他突然大喊道:“我明白了,敌人被困在宛城城内,投降我们不答应,突围又没有勇气,只好利用坚固的城墙,龟缩在城内,拼死抵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


  看见蜿蜒流动的护城河,朱隽突然有了主意,他从士兵中精选出五千精兵,撤掉包围宛城的兵马,假装全力攻打东北角,而西南角却不派一兵一卒把守。


  黄巾起义


  果然,敌人早就人心惶惶,看见有机会逃走,全部涌向西南角。刚一出城门,就被埋伏的士兵左右夹击。


  敌人个个都想活命,无心恋战,只得边打边逃,乱成一锅粥,朱隽大破敌军,趁机追杀十余里,杀敌一万余人,叛军溃不成军,韩忠也被杀死。


  黄巾军没了主帅,便推选孙夏为主帅,但是号召力大不如从前,朱隽乘胜追击,杀敌数万,其余的敌人作鸟兽散,南阳黄巾军被平定。


  接下来,朱隽又击退张燕,平定河北,一时间“威声满天下”。


  公元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隽为右车骑将军。朱隽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孟子·滕文公下》《全历史·朱隽》《中华成语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