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际养老金监督官组织北京年会上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构建公平合理、激励相容、保障充足的养老金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养老金制度体系结构还不够平衡,公共养老金所占比重过高,市场化的职业和个人养老金发展还很不充分。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养老保障水平,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保险业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仍需不断发力。


  加快第三支柱发展迫在眉睫


  与发达国家一致,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构成也包括三大支柱:第一是基本养老金制度;第二是企业补充养老制度,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是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以及正在试点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公募养老目标基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积留存资产规模为50202亿元,占养老保险体系资产总规模的比重约80%;企业年金累计结存12880亿元,占养老保险体系资产总规模的比重约20%;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由于发展较为缓慢,目前规模极小。反观美国养老三大支柱占比分别为10%、58%和32%,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无论在体量还是覆盖面上,基本养老保险都远超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发展极度不均衡。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30%左右的人期望退休后的收入替代率在50%至75%之间,另有30%左右的受访者期望退休后的收入替代率在75%至100%之间。但就现状而言,仅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显然难以支撑受访者期望的退休生活,居民应当更好地利用金融产品来提升未来养老的财务准备。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商业养老保险的角色——要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者、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持者。


  商业养老保险还需精准发力


  那么,老龄化社会下,商业养老保险从何突破?近日,由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保险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决定养老品质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医疗服务、居住设施和自然环境。在被问及退休养老时最看重的因素时,有高达74%的受访者选择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其次是“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62%)和“良好的自然环境”(38%)。由此可见,与身体健康相关的选项最为受到人们的重视。


  今年以来,保险业就已推出多项举措,推动第三支柱中的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发展。今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正式落地。今年8月,银保监会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那么,居民对于市面上包括商业养老险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持何种态度呢?《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已经退休的受访者来说,储蓄是其最主要的主动财务准备方式,这部分人群购买商业保险、基金等产品的意愿不强。


  而在养老人群的支出方面,受访者预计为医疗保健支出的比例在整体上较低。预计医疗保健支出显著小于日常消费支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退休后健康状况的较好信心。与对未来健康状况有较强信心对应的是,受访者对自己未来需要他人进行长期护理的可能性的估计并不高。高达36%的受访者预计自己未来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长期护理的概率小于10%。因此,长期护理保险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于2018年在山东、新疆、江苏等多个省份全面推广,但和广大消费者认同仍存在一定差距。


  采访中,保险业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开发“失独”家庭的政策性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型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方式,积极参与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或者通过开发养老服务保险产品,将养老服务与保险产品有效结合。同时,继续针对企业或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群众的潜在养老需求直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记者任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