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完善、高效且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文化和社会制度,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养老模式。深入研究这些海外养老规划案例,对正处于快速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典型养老模式案例


  新加坡“乐龄”养老体系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PF)是其养老体系的核心。该制度将个人储蓄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全面覆盖养老金、医疗、住房等多个关键领域。截至2021年,其覆盖率高达75%,为新加坡国民的养老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医疗保障方面,乐龄健保计划专门针对失能老人提供护理保障,有效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护理负担。同时,新加坡通过《退休与重新雇佣法令》,鼓励企业重新雇佣老年人,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独立,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在智慧养老领域,新加坡积极探索创新,对居家老人智慧警报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跌倒等意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极大地提升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


  自2000年起,日本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制度覆盖了65岁以上以及40 - 64岁的失能人群。通过科学的评估分级,为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提供标准化的护理服务,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日本的养老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三维一体”模式,涵盖老年住宅、金融、家政服务等多个方面。在运营管理上,注重精细化和连锁化,打造了一批专业、高效的养老服务机构。例如,一些连锁养老机构通过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培训体系,为老人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美国CCRC模式(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美国的CCRC模式融合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从自理、介助到介护的一体化服务。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居住和护理方式。


  同时,美国大力推动智慧住宅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通过这些技术,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安全保障。然而,CCRC模式的养老费用相对较高,这使得部分老年人难以负担,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二、智慧养老的实践与启示


  技术应用


  新加坡和日本在智慧养老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加坡利用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的实时监测,如远程血压、血糖追踪等。这些数据能够及时反馈给医生和家属,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本则致力于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护理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机器人可以协助护理人员完成一些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如搬运老人、协助洗澡等,不仅提高了护理效率,还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政策支持


  德国的“代际合租”政策为解决老年人孤独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政府鼓励年轻人与老年人合租住房,年轻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家务服务等方式,换取低价住房。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又为年轻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居住选择,实现了双赢。


  普惠性挑战


  泰国推出的“养老签证”旨在吸引外国老年人前往泰国养老,然而,由于当地医疗信任度低、文化差异等问题,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有限。


  智利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导致了严重的分配不公,90%的参保人退休金不足最低工资,使得大量老年人生活陷入困境。


  三、对中国的启示


  政策设计


  中国应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普惠型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加大对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投入,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考日本的经验,细化失能评估标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精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老人身上。


  技术赋能


  大力推广居家安全监测系统,如新加坡的智慧警报系统,以及远程医疗平台,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安全保障。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适老化智能设备的研发投入,如跌倒报警手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参与


  鼓励家庭、社区和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养老服务。借鉴新加坡的“乐龄友善社区计划”和日本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养老产业,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风险防范


  在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依赖市场化养老,防止出现类似智利式的养老金分配失衡问题。同时,要警惕跨国养老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如日本在计划输出养老服务时所遇到的阻力。优先完善本土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国内老年人的需求。


  四、总结


  海外各国的养老实践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养老体系需要在政府责任、个人储蓄和社会支持之间找到平衡,并充分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强化个人养老储蓄意识;学习日本的精细化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引入美国的智慧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吸取智利、美国等国在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教训,规避市场化过度带来的风险。


  构建“普惠+智慧+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