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托起幸福“夕阳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自古以来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养老保险作为应对养老挑战的关键举措,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经济保障,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石。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覆盖范围广泛,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为“老有所养”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有力地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在补充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5.75万亿元 ,进一步提升了部分职工的养老待遇水平。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新兴力量,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人们增加养老储备的重要选择。
其中,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1月底,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024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同时根据前期试行情况,提出了丰富产品供给、增加领取情形等新要求。这一系列调整优化,有利于制度完善,鼓励更多人为老年生活增添保障。作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及职业年金外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是百姓在税收优惠支持下,给自己存的一笔养老钱。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养老规划选择,让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养老需求,自主进行养老储备。
在各地区,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也亮点纷呈。河南作为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最多的省份,截至2023年底,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280万,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487万。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推动高质量参保扩面,通过为困难群众代缴保费、建立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规范基金管理等措施,让5200多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养老金融与服务的结合也日益紧密。各大保险机构构筑“保险+康养”服务闭环,为全国人民提供新式养老体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养老金融体系的重要延伸。例如,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保险康养顾问张燕闻回忆,2024年除夕,她的一个客户突发腰间盘突出,联系居家养老管家后,当天下午就有理疗师上门做推拿,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金融康养服务的温暖与便捷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养老保险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个人养老金产品实际缴费人数和金额尚待进一步提高,养老金融产品仍存在总量供给不足、结构性短板突出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持续完善制度政策,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更多适应居民多元化养老需求的产品,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适老化水平;社会各界应加强养老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养老保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晚年生活,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期待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为每一位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切实享受到的美好现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