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核心:养老保障业务违规屡禁不止2025年3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国寿养老开出180万元罚单,涉及养老保障业务在运营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三方面违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公司继2023年8月因“违规使用养老保障产品资金进行债券质押逆回购交易”被罚100万元后,短期内再因同类问题受罚。


  根据监管要求,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本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清理,但部分业务仍因“个别存款到期才能退出”而延迟压降。业内人士指出,此类产品虽名义上带有“养老”标签,实则以中短期理财为主,封闭期从30天到3年不等,与长期养老需求脱节。


  二、深层矛盾:合规漏洞与转型压力并存国寿养老的养老保障业务曾一度繁荣,2020年管理规模超3000亿元,但2021年监管明确要求养老险公司聚焦主业后,该业务迅速缩水至2155亿元。然而,业务收缩并未彻底解决合规问题。此次罚单显示,公司在投资管理环节存在严重违规,单项罚款高达120万元,占总罚金的66%。


  监管文件显示,国寿养老的违规行为包括资金使用不当、账户管理混乱等。例如,2023年违规案例中,公司曾利用受托资金进行高风险债券质押交易,暴露出内控机制缺失。


  三、行业警示:监管高压下的转型阵痛近年来,保险行业罚单数量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保险公司累计被罚216次,罚没金额近7000万元,其中“虚假材料”“业务违规”占比超五成。国寿养老的案例并非孤例,头部险企如中国人保、泰康在线等均因类似问题收到千万元级罚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家龙格指出,资管新规后,养老保障产品面临净值化转型压力,但部分机构仍沿用旧模式,导致合规风险累积。监管层已通过《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强化分类监管,重点考核偿付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指标。


  四、整改与争议:承诺能否兑现?国寿养老回应称,处罚前已完成“全面彻底整改”,并强调已将重心转向长期养老业务。然而,消费者投诉数据却显示另一面:截至2025年2月,黑猫平台关于中国人寿的投诉量近6000条,涉及销售误导、退保纠纷等问题。


  业内人士质疑,若整改到位,为何同类问题反复出现?背后或反映企业战略执行与合规文化的脱节。例如,2023年国寿养老山东省分公司曾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25万元,暴露出分支机构管理松散。


  五、消费者如何应对?专家支招


  1. 警惕“养老理财”陷阱:选择产品时,需核实是否标注“养老”专属标识,避免被短期理财包装误导。
  2. 核查机构资质: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产品备案信息,拒绝“三无”产品。
  3. 留存证据维权:若遇销售误导,保留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拨打12378投诉。

  结语:养老金融的挑战与警示国寿养老的罚单,折射出行业在转型期的阵痛。监管的“零容忍”态度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倒逼险企加速合规化进程。正如网友所言:“养老钱是百姓的‘保命钱’,容不得半点闪失。”唯有将长期主义贯穿经营,才能真正守护公众信任。


  #养老##国寿养老##罚单##多少钱可以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