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有多大:令人咋舌的数字对比


  以具体数据来看,体制内职工,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在退休后往往能领取到较为丰厚的养老金。平均而言,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可能达到在职时工资的 70% - 90%。而体制外,尤其是广大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普遍较低,多数仅能达到 40% - 60%。


  更有甚者,一些灵活就业人员,由于缴纳社保的基数较低、年限不稳定,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可能仅有微薄的一两千元,与体制内动辄数千元的养老金形成鲜明对比。


  体制内和体制外养老金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平均养老金数额: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体制内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 6331.6 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 3162 元。


  2022年,2080万离退休干部平均每人每月养老金6020元,1.3644亿企业退休员工平均每人每月3037元,差距明显。


  二、计算方式和构成:并轨后,虽然养老金计算统一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但视同缴费年限政策不同。


  2014年之前体制内未缴纳养老保险的工作时间可视为缴费年限,通过过渡性养老金补偿,体制外职工通常没有这项待遇。


  造成养老金差距大的原因如下:


  一、缴费基数与年限:体制内工作稳定,职工能完整经历职业生涯,缴费年限长,且多数机关事业单位按实际工资水平缴纳养老保险,工资随工作经验增长而提高,缴费基数也相应增加。


  体制外企业为降低成本,常按最低缴费基数为员工参保,一些中小企业员工甚至未按实际工资足额缴纳,且工作不稳定,缴费年限可能仅满足最低要求。


  二、年金制度: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都为职工缴纳职业年金,2014年开始,单位每月额外拿出8%工资存入职业年金账户,个人也需缴纳一定比例,退休后可额外领取,为退休生活提供额外经济保障。


  而企业职工的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大多无法享受。除部分国有企业外,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的较少,导致体制外职工缺乏这部分补充养老金。


  解决之道:探索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为缩小这一差距,政府已经开始行动。近年来,养老金并轨改革逐步推进,旨在打破体制内外的制度壁垒。通过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


  同时,加强对企业社保缴纳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依法依规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此外,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水平。


  体制内与体制外养老金差距大的问题亟待解决。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安心度过晚年,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