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农村父母的最佳方式,不是给钱,而是做这三件事
《礼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写道:“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孝亲之道,乃人伦之始。岁月如梭,孝亲需速,子欲养而亲不待,把握今朝,莫待明朝空悲切。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和赡养我们的父母。老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让我们用关爱与尊重陪伴他们度过每一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温暖和安慰。
孝顺农村父母的最佳方式,不是给钱,而是做这三件事。
01、第一件事:常回家看看,多些陪伴。
"妈,我回来了!"良晓推开家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扑面而来。厨房里传来锅铲碰撞的声响,母亲佝偻着背在灶台前忙碌,听见声音回过头来,脸上绽开笑容:"晓晓回来啦!"
良晓放下包,快步走进厨房。母亲的白发又多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温暖。她接过母亲手中的锅铲:"妈,我来吧,您去歇着。"
"不用不用,你难得回来一趟,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母亲执意要自己动手,良晓只好站在一旁打下手。她看着母亲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肉块,突然想起小时候,自己总是趴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等着这锅红烧肉出锅。
"晓晓,工作忙不忙啊?"母亲一边翻炒一边问。
"还好,就是最近项目赶得紧。"良晓随口答道,目光落在母亲微微颤抖的手上。她这才注意到,母亲的动作比从前慢了许多,翻炒时手臂有些吃力。
"你爸最近总念叨你,说你好久没回来了。"母亲说着,往锅里加了勺糖,"他这会儿在楼下下棋呢,估计快回来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父亲推门进来,看见良晓,脸上露出惊喜:"哟,闺女回来啦!"
"爸。"良晓迎上去,接过父亲手中的棋盒。父亲的手有些凉,她这才发现父亲的外套有些单薄。
饭桌上,父母不停地给良晓夹菜。"多吃点,你看你都瘦了。"母亲说着,又往她碗里添了块红烧肉。父亲则絮絮叨叨地说着最近的事:楼下王大爷的孙子考上了重点高中,隔壁李奶奶家的猫生了小猫,小区里新开了家超市......
良晓听着,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快三年没回家了。自从她离了婚以后,就申请调到了国外工作,用工作麻痹自己,却忽略了日渐年迈的父母。
平时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匆匆挂断。可父母从未抱怨过,每次通话都只说让她照顾好自己。
可是,这次正好回国洽谈一个项目,所以回家探望父母,却没想到,这些年她不在父母身边,父母却明显苍老了许多。
她看到母亲慢腾腾地收拾着碗筷,干瘪枯瘦的手还有点不自然地抖动,父亲的头发也早已经白了一大片,皱纹爬满了苍老的脸庞,不禁内心五味杂陈,她赶紧抢先上前去刷碗。
厨房里,良晓一边洗碗一边听着客厅里传来的电视声和父母的说话声。突然,她听见母亲小声对父亲说:"老头子,你看晓晓是不是瘦了?脸色也不太好。闺女一个人在国外举目无亲孤孤单单,我这心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这次回来真希望姑娘不走了。"
"是啊,这孩子受苦了。"父亲叹了口气,"这孩子,从小就要强......"
良晓的手顿住了,水龙头的水哗哗流着。她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突然想起小时候,每到傍晚,母亲都会站在阳台上喊她回家吃饭。那时候总觉得父母唠叨,现在才明白,那一声声呼唤里,藏着多少牵挂。
收拾完厨房,良晓走到父母身边坐下。母亲正在织毛衣,说是给她织的。父亲正在忙着晾晒切好的地瓜干说是给她准备的,还有一些腊肉。
"爸,妈,"良晓红了一下眼眶轻声说,"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我很快就申请回国工作,以后常回来陪你们。"
母亲织毛衣的手顿了顿,抬头看着她,眼里有泪光闪动:"好,好......"父亲也摘下老花镜,偷偷擦了擦眼睛,然后又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这一刻,她忽然明白,所谓孝顺,不是要给父母多少钱,买多少东西,而是要多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唠叨,让他们少些牵挂。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三人身上。电视机里传来欢快的歌声,母亲继续织着毛衣,父亲又戴上了老花镜。良晓靠在母亲肩上,感受着这份久违的温暖。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条扎心的评论:
“现在终于明白,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其实一开始就有了。”
愈是年纪渐长,我们便愈发厌倦漂泊,不管有钱没钱,也不管山高水远,一心盼着回家,回到有父母的那个家,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向往的归处。
有段话说:“当你三十岁的时候,去买十八岁的东西,去二十岁想去的地方,已经毫无意义;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只有世事无常;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水流往西了,就不会东回了。春天也是,花也是,时间也是,一去不回的。父母日渐苍老,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其实从来都没想过要让儿女给自己多少亲,而是希望人老了以后儿女能在身边,看到儿女幸福,看到儿女平安。
作家赵挺说过一句话:“二十多年前我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外婆家小院里蹦跶,感觉世界美好,我早已走遍。”
人这辈子,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所求不过是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渐长,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自己真正能尽的孝顺其实非常有限,我们给父母的钱父母从来都不舍得花,他们真正希望的是我们能多陪伴他们,多听他们唠叨一些家常。
02、第二件事:多理解父母,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
楚鸣推开家门时,一股淡淡的松节油味道扑面而来。他愣了一下,这个味道他再熟悉不过了——是油画颜料的味道。
"爸?"他试探着喊了一声。
"哎,楚鸣回来啦!"父亲的声音从书房传来,带着一丝慌乱。楚鸣循声走去,推开虚掩的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书房里支着一个画架,上面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父亲站在画架前,手里还拿着调色板,身上沾满了颜料。地上散落着画笔和颜料管,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进来,给这一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爸,您的身体需要静养,不要久站不要劳累,您怎么就是不听劝,您不听我的话,您还不听医生的遗嘱......"楚鸣有些责备地看着父亲。
因为,父亲在三个月前查出了癌症,虽然做了手术,但是去复查的时候情况不太乐观。所以,楚鸣希望父亲好好保养身体,努力打败病魔。
父亲听到楚鸣的话之后,有些局促地放下调色板,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我就是闲着没事,随便画画......"
楚鸣看到父亲俱足无措的样子后也感觉到自己有些着急,然后走近画架,仔细端详那幅画。画的是他们小区的一角,笔触虽然略显生涩,但色彩运用得很有韵味。他这才想起,父亲年轻时是美术老师,后来为了养家,转行做了销售。
在工作中为了拿到好的业绩,赚到更多的奖金提成,这才渐渐损伤了身体,为今日的大病埋下了祸根,说到底,父亲还是牺牲了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把一切都给了自己和这个家。
楚鸣想到这里,不禁心头一阵算出,突然脱口而出:"画得真好。"
父亲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我就是随便画画......"
"爸,您要是喜欢,就继续画吧。"楚鸣转身看着父亲,"我支持您。"
父亲愣住了,随即摇摇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画什么画......"
"年纪怎么了?"楚鸣握住父亲的手,"您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
父亲的手上还沾着颜料,粗糙的掌心里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茧。楚鸣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偷偷在书房画画,但每次被他发现,就会慌乱地收起画具。那时候他不懂,现在才明白,父亲是怕耽误工作,怕影响家庭。
父亲得到了儿子的赞美和鼓励以后,立即高兴地像一个开心得孩子一样,竟然手舞足蹈起来,楚鸣也不禁笑了起来。
因此,父亲就每天沉浸在他的画作当中,就像他从来没有的得过病一样,心情每天都像灿烂的阳光。奇迹般地事情发生了,四个月以后又去医院复查,医生惊讶地告诉楚鸣,他父亲的各种指标都在向好的方面恢复。
楚鸣听完了医生的话以后,一个人既高兴又辛酸,静静地躲到楼梯里抽搐着肩膀哭了起来,自从父亲生病以来,他第一次松了一口气,落下了心中的石头。
一年后,在小区附近的画廊里,父亲的第一场个人画展开幕了。楚鸣站在展厅里,看着父亲被众人簇拥着讲解作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展厅里,父亲的画作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楚鸣知道,这些画里不仅有色彩和光影,更有一个父亲埋藏多年的梦想,和一个儿子迟来的理解与支持,还有父亲用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疾病抗争的历程。
阳光透过画廊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父亲的笑脸上。楚鸣忽然明白,孝顺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生活,更是理解他们的内心,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让他们在晚年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
“我们很难假定一个带有强烈自卑感的个体会是个看起来柔顺、平静、自制并且和善的人。”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用温柔的力量尊重身外的事物,懂得了用一个生命去理解另一个生命,体会了父母的辛酸,开始理解他们,并且支持他们。
就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儿女看到父母年龄很大了还要去想着赚钱,比如捡纸盒子卖钱,儿女觉得很丢脸,从而嫌弃指责父母。
其实,你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脸面,却没有真切体会父母的内心想法,随着年龄的老去,他们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少,安全感也就越来越少,找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反而会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曾经的我们,在父母面前是弱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现如今我们长大了有能力了,父母却渐渐老去,成了那个弱者,我们要内心悲悯,温柔地对待他们,呵护他们,就像以前他们疼爱我们一样。
父母已经老了,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违法,我们就尽力去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余生,也是一种孝顺。
03、第三件事:告诉父母要懂得享受乡村医疗保险政策,给父母一份保障。
海阳推开家门时,父亲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修理锄头。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映出一层淡淡的金边。
"爸,我回来了。"海阳放下手中的行李。
父亲抬起头,脸上露出笑容:"海阳回来啦!"他放下锄头,想要站起来,却突然皱了下眉头,手不自觉地扶住了腰。
海阳赶紧上前扶住父亲:"爸,您腰又疼了?"
"没事没事,老毛病了。"父亲摆摆手,"就是这两天干活累着了。"
海阳看着父亲略显佝偻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他想起上次回来时,父亲也是这样说着"没事",结果半夜疼得睡不着觉。
晚饭时,海阳特意做了父亲爱吃的红烧鱼。饭桌上,他装作不经意地问:"爸,您和妈今年体检了吗?还有现在有那个乡村合作医疗保险你们交了吗?"
父亲夹菜的手顿了顿,"我们身体好着呢,不用花那个冤枉钱。"
母亲接过话头,也说道:"你爸说得对,我们庄稼人,哪用得着去城里医院折腾。"
海阳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爸,妈,现在有新农合政策,一旦生了大病,住院的费用至少能报销一大半,而且费用也不是很高,回头我就给你们交上,这事你们就别管了,我来给你们买吧。"
父亲摇摇头:"那些政策啊,我们搞不懂。再说了,真要有病,去村卫生所拿点药就行了。"
"爸,"海阳急了,"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怎么办?您和我妈在家里可别马虎大意,要多注意身体,对了我正好到省内城市出差,吃完饭一会我就走了,有事千万别拖着。"
父母虽然不舍得海阳走,但是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也不得不与儿子告别。海阳在走后不久就拜托大队书记帮忙为父母办理了新农合作医疗保险。
后来,父亲检查出了大病需要立即住院手术治疗,当时各种医药手术费共花了近十万元,可把父母心疼坏了,当时父亲一听说住院手术要花那么多钱,坚持要回家,不住院,听海阳说已经缴纳了医保,可以报销一大半,才同意住院治疗。
果然,在父亲出院以后,海阳就带着所有的单据发票等资料,申请了报销,最后报销了一大半回来,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这也让父母的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次,父母真的彻底信服了,看到报销回来的钱,脸上露出了微笑。
海阳也深切体会到给父母一份医疗保障,不仅是让他们看病不再发愁,更是给他们一份安心,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依靠。
而这份安心,正是她作为女儿,能给父母的最好的礼物。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故曰:“明敌之情,料敌之需,办于未战之时,不可临时。”
未雨绸缪,方能安度风雨。
父母渐渐老去,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疾病来袭是自然规律,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所以作为儿女,我们除了要让父母努力保养身体之外,还要有一份医保养老方面的保障,充分享受依靠国家的好政策。
正如有句话说:“疾病来袭如山倒,就像一座大山压垮一个幸福的家庭。”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是因为没有钱而不去看病,最后在痛苦和遗憾中悲凉离世。
孝顺不仅是言语,更是我行动的指南,为父母撑起一片天。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志。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志。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为人子女,是回馈养育之恩的时刻,用陪伴与关怀,温暖父母的心房。
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在他们在世时,尽己所能,为他们养老送终,是每一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梁晓声《人世间》中说:“这辈子能大半夜从被窝里爬起来,给你倒水做饭的人,除了妈妈之外,也就剩下爱你入骨的人了。
一生之重,不过饱餐与被爱;一生所求,不过温暖与良人;一生所爱,不过守护与相伴。”
三生有幸来到这个人世间,是偶然也是必然,父母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抚育养大成人。
天大地大都没有父母的恩情大,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你花心思花时间最少,但却是最爱你的人...妈妈温柔了整个岁月,爸爸罩住了整个家。
人生在世,努力读书、学习、工作、成长,成家立业,经营好家庭,做好工作,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惠及妻儿,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足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