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个人养老金制度“取经”
作者|刘颂「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如今,全球老龄化浪潮来袭,在这场关乎晚年幸福的“大考”中,不少发达国家凭借着先行一步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经验,它们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堪称一部部实操指南。
对于我国来说,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全面推开,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这些国际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一场“跨国养老探秘之旅”,深入瞧瞧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总的来说,这几个国家在养老领域各有“妙招”:美国的体系成熟完善,英国的创新十足,新加坡的实用又高效。它们的经验就像不同风格的“武林秘籍”,里面藏着提升养老保障、优化投资、完善制度的关键法门。
美国养老“小金库”:种类多、玩法活
美国的养老金体系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三层大蛋糕,联邦社保基金、企业雇主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各占一层,共同撑起美国人的养老天空(见图1)。这些年,个人退休账户这层蛋糕可是越来越“厚”,妥妥的“C位担当”。
●个人退休账户“站上C位”
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英文缩写是IRA,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账户,它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藏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账户,每一种都有独特的“技能”。
先来说说传统IRA,它可是IRA家族里的“老牌选手”,早在1974年,随着《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方案》的诞生就“出道”了。在那个时候,它主要是为那些没能参加雇主发起养老金计划的打工人准备的,就像是给他们的一份特别关怀。到了1981年,《经济恢复税法》出台,这就好比给传统IRA发了一张“扩招令”,直接把它的“入场券”发给了所有纳税人。这下子,不管你是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还是小老板,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再看看罗斯IRA,它是1997年在《纳税人减免法案》的“孵化”下诞生的,属于后起之秀。罗斯IRA采用的TEE税收优惠模式特别有意思,就像是一场“先苦后甜”的游戏。你往账户里存钱的时候,不能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感觉就像吃了点小亏。但是别着急,等投资产生收益,还有你取钱的时候,都是免税的。这就好比前期默默努力,后期收获满满,是不是很划算?
最后是雇主发起型IRA,它就像是为小企业雇主和员工量身定制的“贴心礼包”。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帮助小企业降低建立退休计划的成本,接连出台了多部法律,创新推出了好几种账户类型,像简化式雇员退休金账户(SEP IRA)、工资扣除型雇员退休金账户(SAR-SEPIRA)、简易式个人退休账户(Simple IRA)等。这些账户让小企业主和员工们也能轻松参与到个人养老金计划中来,享受养老保障。
现在,传统IRA和罗斯IRA在个人退休账户所有资产中的占比超过94%,可以说是IRA家族的“主力军”。它们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和IRA本身的特点有关。
●具有四大特点
IRA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账户类型丰富多样。美国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了多种账户,就像是去餐厅吃饭,菜单上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不管你口味如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道菜。这种多样化的设计,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扩大了覆盖范围。
第二个特点是制度设计精细。对于每一种类型的IRA,美国都制定了详细准确的规则。从人群划分,到不同人群的缴费限额、税收优惠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还制定了更大幅度的税收减免,简直太贴心了。而且,美国大部分个人退休账户与企业雇主计划之间的转账渠道十分畅通,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资金可以自由流动。这意味着,当你换工作或者有其他需求时,不用担心养老金“被困住”,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
第三个特点是投资范围广泛,配置灵活。IRA持有者就像一个投资“大玩家”,可以在股票、债券、共同基金、保险、证券等各类投资产品中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偏好,搭配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第四个特点是养老金领取遵循严格的规则。传统IRA规定,账户持有人要从59.5岁开始才能领取养老金,要是提前支取,那就得交10%的罚金。罗斯IRA的领取规则相对灵活一些,本金可以随时支取,但是投资收益部分,需要参保者年龄达到59.5岁,并且持有账户至少5年才能领取。这些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保证养老金能真正用于养老,防止大家提前把“养老钱”花光。
●配置简单、灵活
在美国,开设IRA账户的流程也很简单。参与者首先要从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众多机构中,挑选出一家信誉良好、费用合理的作为托管机构。这就好比选一个靠谱的管家,帮你管理账户。选好托管机构后,就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它提出开立IRA账户的申请。
账户开立成功后,就可以缴费了。缴费方式非常灵活,个人可以用任意银行卡转账,也可以开支票,就像给手机充值一样方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缴费金额不能超过税优额度上限,要是超过了,系统就会像一个严格的小管家一样,判定缴费失败。这也是为了确保大家能合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缴完费后,就到了投资环节。这时候,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计划,直接投资各类金融产品,开启财富增值之旅。要是个人还没想好怎么投资,也可以把资金先放入注册时选定的现金管理工具里,让钱先“躺”一会儿,赚点小利息。
当达到领取条件后,个人就可以办理IRA账户资金的领取。这时候,资金会像听话的小宠物一样,乖乖地转入你指定的银行卡。要是你在还没达到领取条件时就想提前领取,系统会及时发出提醒,告诉你提前领取要交惩罚税,就像一个贴心的小助手,时刻提醒你要遵守规则。
英国养老“魔法盒”:透明、智能又贴心
英国,作为现代养老保障体系的“老大哥”之一,在养老领域的探索可谓历史悠久。它的养老金体系同样是三大支柱,其中个人养老金在提升退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丰富的英国个人养老金
英国的个人养老金于1988年正式“闪亮登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简单来说,就是让大家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和退休前差不多,不会因为收入减少而降低生活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一开始的未被职业养老金覆盖或频繁更换工作的人群,逐渐扩大到75岁以下的所有人,就像一张越来越大的安全网,把更多人保护起来。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增加养老储蓄的需求,英国的金融市场就像一个创意无限的魔法工厂,先后推出了多元化的个人养老金体系,如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SIPP)、团体个人养老金(GPP)和利益相关者养老金(SP)。其中,SIPP凭借独特的优势,占据了英国约一半的个人养老金市场份额,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特点鲜明
英国个人养老金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它的养老金累计过程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清晰可见。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让每一个参加者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养老金的缴费、领取和收益情况。个人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缴了多少钱,这些钱又赚了多少收益,就像在看一本记录自己财富增长的日记。同时,账户里预设的养老投资产品,在默默地为个人账户积累财富,而对于那些愿意主动管理养老金的人来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选择,调整投资策略,改变养老金投资的资产配置和风险偏好,真正掌握财富的主动权。
其次,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十分完善,堪称“教科书”级别。
一方面,英国打通了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让它们共享税优额度。这就好比两个小伙伴可以共用一个储蓄罐,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英国的个人养老金政策能够根据客户的收入、待遇领取方式等因素,提供差异化的税优安排。而且,它还能根据个人所得税等级确定税收减免额度,既保证了政策的激励性,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养老储蓄,又兼顾了公平性,让不同收入群体都能享受到合理的优惠,真的是一举两得。
最后,在科技应用方面,英国更是走在了前列,把科技变成了养老的“魔法棒”。
英国以强大的科技手段为支撑,为人们开展养老投资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第一,建设养老金线上平台,为民众提供一站式、可视化的养老金信息查询服务,从而使民众能更好地开展养老储备规划并不断提高储蓄水平。第二,发展智能投顾技术,提供普惠便捷的智能投顾服务,提升个人养老金投资效果。第三,构建养老金产品评估机制,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帮助民众筛选优质产品。
●配置流程
目前,SIPP占了英国约一半的个人养老金市场份额。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一下SIPP的配置流程。
第一,开户。个人向银行、保险公司等养老金服务商提出申请,即可立即开通SIPP账户。但是,申请者必须为18-75岁的英国居民。此外,个人还可以为18岁以下的被抚养人开设青少年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计划(Junior SIPP)。
第二,选择计划类型。目前,共有三种方式:一是低成本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计划(Low Cost DIY SIPPs),个人可在大多数投资平台(包括主流银行提供的平台)选择加入低成本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计划并自主管理基金。二是机器人顾问型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计划(Robo-advisor SIPPs)。通过机器人顾问为个人提供合适的投资组合,并代表个人对计划进行管理。三是完全自主投资的个人养老金计划(Full SIPPs),其投资范围广泛,但管理费用会相对高一些。
第三,投资。SIPP持有人具有完全投资选择权,投资工具包括股票、信托基金、现金、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单位信托基金、开放式投资公司、交易所交易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商业地产等。
第四,领取。个人可以在达到最低养老金领取年龄(目前为55岁,2028年将调整为57岁)时开始从SIPP账户中提取资金。通常,个人最多可以免税提取其资金的25%。另外,在提取时,个人既可以选择一次性提取,也可以选择分阶段提取,如有剩余资金,则继续保持投资状态,让钱继续为你“打工”。
新加坡养老“存钱罐”:普惠、优惠又多元
在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上,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构建了一套实用且高效的养老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公积金是“顶梁柱”,撑起了养老保障的大半片天,个人养老金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就像一个装满希望的“存钱罐”,为人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保障。
新加坡的养老金体系由中央公积金、特定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支柱组成(见表1)。其中,个人养老金规模仅次于中央公积金。截至2019年末,新加坡养老金三支柱资产管理规模合计4388.7亿新加坡元,第一、二、三支柱占比分别为91.9%、0.7%和7.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个人养老金虽然占比没有中央公积金高,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加坡的个人养老金主要包括退休辅助计划(SRS)和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CPFIS)。退休辅助计划是2001年启动的一项自愿性退休辅助计划,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储蓄俱乐部,欢迎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外国人加入,一起为退休生活攒钱。SRS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向SRS存入不同金额,不过这个金额是有上限的。存进去的钱可不会闲着,它们可以用来购买各种投资工具,实现财富的增值。
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则有点“特殊”,只有中央公积金会员,也就是新加坡公民及新加坡永久居民才有资格参与。这个计划就像是为会员们提供了一个投资的“秘密基地”,在这里,会员可以将公积金储蓄投资于保险产品、单位信托、定期存款、债券和股票等各种工具,让公积金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大特点
新加坡个人养老金的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它的覆盖人群非常广泛。在中央公积金覆盖人群的基础上,个人养老金还把外国人也纳入其中,这就像一个更大的保护伞,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养老保障,不用担心晚年生活没有经济来源。
其次,税收优惠是新加坡个人养老金的一大亮点,极具吸引力。以SRS为例,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以及外国人如果申请加入SRS,就可以获得SRS税收减免,减免金额为上一年实际缴纳的SRS金额。这就好比你存了一笔钱,还能得到一笔等额的税收减免,相当于政府在帮你存钱,是不是很划算?
最后,新加坡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投资范围也很广泛。无论是SRS还是CPFIS,其资金都可以用于购买保险产品、单位信托、定期存款、债券和股票等多种金融工具。就像一个装满各种投资选择的“百宝箱”,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以SRS为例,看一看配置流程
下面以SRS为例,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新加坡个人养老金的配置流程。
一是申请。年满18岁、未破产、精神状态正常、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外国人均可以申请,就像报名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一样简单。
二是开户。在星展银行(DBS)、华侨银行(OCBC)、大华银行(UOB)均可申请开户,开户时需提交身份证/护照,外国人还需填写一份SRS申报表,申明自己是外国身份。这一步就像在银行办理一张特殊的储蓄卡片,为你的养老储蓄之旅开启一个专属账户。
三是缴款。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每年最多可存入15300新加坡元,外国人可最多存入35700新加坡元。这个缴款上限的设定,既考虑了不同人群的经济差异,又保证了养老金储蓄的合理性。
四是投资。会员可将存款进行投资,主要品种包括理财、基金、股票、定期存款、债券、储蓄型保险(保本型)、信托、指数基金等。
五是领取。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目前为63岁),从SRS账户向外支取时,50%的支取金额需要缴税。虽然要缴一部分税,但这也是对退休生活的一种经济保障,让个人在晚年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看了上面这些国家的养老制度,是不是感觉收获满满?其实,咱们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并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是优化个人养老金账户功能。
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在灵活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让账户更加灵活。比如,在账户内资金大于规定金额的情况下,允许部分个人养老金提前支取,用于商品房抵押贷款、重疾医疗费、教育贷款等重要支出。不过,为了防止大家随意动用养老钱,提前支取需要缴纳一定的罚金。
同时,建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金互通转存机制也很有必要。这样一来,企业员工离职后,可以将年金顺利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资金的合理流动。而且,第二和第三支柱共享税收优惠额度,能让大家享受到更多实惠,提高参与积极性。
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影响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政策。一方面,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上限。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更高的缴费上限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规划养老资金,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优惠力度。对于中低收入者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采取全免税模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于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群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直接给予财政补贴。
三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多元化。
首先,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等。其次,扩大投资范围。适时出台政策,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包括国内外不同市场的股票、债券、基金、信托、另类资产等。最后,创新养老金融服务。在账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增强专业化机构提供投资咨询、养老规划等服务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智能投顾服务。
四是加强投资者教育。
首先,探索青少年可参与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这既可以培养年轻人养老投资的意识,又可以引导更多资金流入个人养老账户。其次,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线下网点的优势,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长期投资和健康养老的理念。最后,借助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等线上线下渠道,帮助民众了解个人养老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个人养老知识储备。
(责任编辑:刘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