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五七工”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工种
母亲退休前曾在职工家属站工作过,我跟她聊起那段岁月,无意间涉及到了“五七工”的话题,她说那些“工人”都是下放人员,日子过得很苦,特别是上了岁数之后。
实际上,五七工只是包括下放人员,并不是特指。他们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类特殊工人群体,主要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五七指示”相关,后因社会保障政策调整而被纳入养老保障体系。
一、什么是五七工
五七工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用工形式的产物,是时代烙印之一。
1. 历史背景
五七指示:1966年5月7日出台的“五七指示”,要求各行各业人员兼顾工农业生产、军事训练等,推动“亦工亦农”模式。此后,许多机关、国企为安置家属或下放人员,成立了“五七工厂”“家属连”等集体生产组织。
五七工身份:参与这些集体劳动的家属、返城知青等未被纳入正式职工编制,多属临时工或家属工,缺乏社会保障。
2. 政策演变
历史遗留问题:五七工因无正式工龄和社保缴费记录,长期无法享受养老金待遇。
政策覆盖:2009年后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五七工通过补缴养老保险费,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养老体系。
3. 特点与现状
群体特征:年龄偏大,工作经历复杂,收入较低。
地区差异:各省份发布的具体政策不同,如补缴金额、养老金标准等需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社会意义:体现了国家对历史遗留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制度弹性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二、什么是下放人员
母亲口中的“下放人员”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因政治运动或政策调整,被从原单位、城市或岗位调离,派遣到农村、基层或边远地区参加劳动或思想改造的群体,同样作为时代烙印。
1. 定义与背景
核心概念:下放人员是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动员”的产物,通常与政治运动(如反右、文革)或经济调整(如精简城市人口)相关。
政策目标:政治层面,对“阶级异己分子”(如右派、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经济层面,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推动农村/边疆开发(如知青下乡)。社会层面,通过劳动实践“重塑”个人价值观,强化集体主义。
2. 主要类型与群体
政治下放:右派分子,1957年“反右运动”中,约55万人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农村或劳改农场。知识分子/干部,文革期间,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机关干部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
政策下放:知识青年,1968年后,约1700万城市青年被动员“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城市职工/家属,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部分工人因企业关停被精简下放回乡。
3. 下放后的生活与影响
劳动内容:从事农业、开荒、采矿等体力劳动,部分在干校接受“再教育”。
生存状态:物质匮乏,农村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部分人长期无法返城。身份标签,政治下放者常受歧视,子女入学、参军受影响。
返城与平反:知青返城,1978年后政策允许知青回城,但多数面临就业、住房难题。右派平反,1978年后绝大多数右派被平反,恢复名誉和待遇。
4. 与“五七工”的联系
部分下放人员在农村或边疆参与集体劳动(如农场、家属工厂),其工龄可能被认定为“五七工”工龄,从而在2009年后的养老政策中通过补缴社保获得养老金。
三、五七工在企业中的待遇变化
五七工的养老政策调整,不但体现了国家对历史遗留民生问题的重视,通过制度弹性弥补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缺位,也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单位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型的复杂历程。
1. 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临时工身份五七工多为企业为解决家属就业或安置下放人员成立的“五七工厂”“家属连”成员,未被纳入正式职工编制,属于临时工或家属工。
待遇特点:低工资,收入远低于正式职工,且不享受工资普调政策。无福利保障,无退休金、医疗保险、工龄计算等待遇,仅按劳动量获得微薄报酬。劳动强度大,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如搬运、缝纫、农副业生产),劳动条件较差。
2. 改革开放初期(80-90年代)
企业改制冲击:国企改革后,许多“五七工厂”因效益问题关停,五七工失去工作,且因无正式工龄和社保缴费记录,无法享受企业职工下岗安置政策。例如90年代的沈阳,大量工人下岗,其中不乏五七工。
待遇停滞:未被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体系,多数人依赖家庭供养或打零工维持生计,成为社会保障的“边缘群体”。
3. 政策覆盖阶段
2009年起,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将五七工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其待遇发生根本性变化:
参保条件:需满足年龄(如男满60岁、女满55岁)和工龄(如企业工作满3-10年)。需提供原始工作证明(工资表、工友证言等),由地方人社部门审核认定。
补缴政策:通过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通常数万元),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待遇提升: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养老保险,享受基础养老金和部分医疗保障。养老金虽低于正式职工,但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如今,五七工普遍进入老年阶段,基本在70岁以上,如果通过补缴社保开始领取养老金,或已领取十余年。
想到我在一线实习时单位宿舍的打更大爷,那时就70多岁了,是知青,还让我看过知青证,估计也是五七工。他经常为我们代购点日用品、饮料什么的,不为赚钱,只是让我们陪他唠唠嗑,就这样整天跟一堆大小伙子有说有笑的,老伴和儿子也总来帮忙,挺快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