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越久越亏?银行利率“倒挂”刺痛储户神经
“存钱越久利息越少”,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悖论,却在2025年的中国银行业真实上演。近期,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中信、招商等股份制银行,纷纷出现存款利率“倒挂”现象:5年期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甚至1年期利率竟能“碾压”长期存款。例如,建行5年期利率为1.55%,3年期却达1.90%;招商银行“灵动存”系列里,1年期利率1.60%,竟比3年期的1.50%还高0.1个百分点。
来源网络
当“存钱养老”变成“存钱缩水”,普通人连“躺平吃利息”的退路都被挤占了。
利率倒挂的背后,是银行与储户的博弈
1. 银行的“精算游戏”
存款利率出现倒挂,这并非偶然现象。银行把储户存款视作“负债”。在央行持续降息、贷款需求不振的情形下,银行更偏向于压低长期存款利率,以削减未来利息支出。例如,工行内部人士坦言,此举是为了“久期管理”——通过缩短存款期限,降低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冲击。
2. 储户的“两难困境”
对普通人来说,短期存款看似“高息”,实则暗藏风险。以张兴为例,其三年前存入的三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今到期后,却只能选择1.9%的新利率。若再存5年期,利率反倒更低,这无异于“越存越亏”,亏损额度大。更讽刺的是,大额存单遭疯抢,3%以上的产品“秒光”,普通人连“捡漏”的机会都难有。
3. 理财“陷阱”与躺平焦虑
利率倒挂致使资金蜂拥而入理财市场。2024年,诸多银行理财规模的增幅超过30%。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整体呈普遍下滑之势,固收类产品更是出现亏损状况。网友调侃称:“存款利息连降压药都买不起,至于理财收益,恐连买药钱都难以凑足。
低利率时代,普通人该如何“自救”?
正向观点:与其抱怨“钱越存越亏”,不如重构财务思维。利率倒挂本质是经济转型的阵痛——银行需要降成本保利润,国家则通过低息刺激消费和实体产业。于普通民众而言,此情形倒逼我们摆脱“存款依赖”的惯性,朝着多元配置的方向转型。例如,部分网友选择“50万存款+50万年金保险”的组合,用复利对抗单利缩水;也有人学习基础理财知识,尝试低风险债券基金。
争议焦点:
支持者认为:低利率倒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领域,长期利好经济;
反对者质疑: 银行“甩锅”成本给储户,普通人被迫承担转型代价。
无论如何,利率倒挂已撕开一道口子:在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躺赚”时代结束了,主动规划才能守住钱袋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