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养老模式知多少?台湾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养老产业发展起步较早,自199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逐步将美日等国养老产业发展经验成功本土化,并为顺应市场发展创造出众多实用且独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建立起多层级的长期照顾体系。
发展历程
1.长照前阶段(1998年以前)
台湾在1980年出台“台湾老人福利的有关规定”,将老人定义为年满70岁以上的人,明确了台湾老人福利的主管机关及其业务内容,规定了“老人福利促进委员会”的设立及老人福利预算的编制,规范了老人福利机构的设立和监管。“台湾老人福利的有关规定”为台湾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台湾“内政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贴发给办法”和“中低收入老人特别照顾津贴发给办法”,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老人以及重度失能老人的照顾者,分别给予津贴补助。这一时期,台湾养老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之上。
2.长照体系先导阶段(1998年至2007年)
1998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了第一期“加强老人安养服务方案”,并由台湾“卫生主管部门”颁布“老人长照三年计划”,通过成立跨卫生和社政体系的工作小组,引导公立医院部分床位转型护理之家,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加强长照职业培训,研究建立护理之家评鉴标准等措施,整合长照社区资源,建立起整合型的养老服务网络。
以“老人长照三年计划”为标志,台湾的长照体系开始由分散走向逐步整合,而且以此为基础,2000年至2003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了“建构长照体系先导计划”,通过对台湾养老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以“在地老化”为主要目标,搭建连续、多元、高效的长照体系,为台湾长照体系的构建规划了策略蓝图。截至2003年底,台湾各县市均设置1家长照管理示范中心。
3.长照1.0阶段(2007年至2015年)
这一阶段以2007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长照十年计划”为起点,整合长照管理制度和机构,积极推进长照人力资源发展和培训,重点针对失能者及其家庭需要,提供照顾、居家护理、复健、辅具、餐饮、喘息、交通接送及长照机构等八项服务,并遵照弱势优先的施政原则,由台湾当局负担至少70%的服务费用,引导民间资本以有关主管部门购买服务方式参与长照资源建设。
之后,台湾又先后通过了“97至100年中程计划”“101至104年中程计划”“368照顾服务计划”“长照服务网计划第一期”等计划,修订和细化了长照服务责任落实部门和台湾当局投入要件,进一步推动长照基础设施及服务资源网络建设。截至2015年9月,台湾长照服务老年人口涵盖率达33.9%,服务个案数165489人,并在22个县市共成立长照服务单一窗口62家。
4.“长照服务、长照保险的有关规定”及2.0阶段(2015年以后)
结合“长照1.0阶段”面临的服务对象涵盖范围不足、人力资源短缺、预算严重不足等问题,2015年,台湾先后通过“长照服务的有关规定”和“长照保险的有关规定”,即分别对长照服务体系基本事项,以及长照保险基本事项进行界定和规范。
同时,自2016年起启动“长照十年计划2.0”,通过扩充50岁以上失智症患者、55—64岁失能平地原住民等失智失能服务对象,增加原住民地区社区整合型服务、社区预防性照顾、衔接居家医疗等服务项目,简化补助经费核销流程,构建社区整合型服务中心、复合型服务中心、巷弄长照站ABC三级社区整体照顾模式等手段,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连续性长照体系,实现长照服务资源的因地制宜和优化配置,形成多元专业投入合力推动长照服务资源发展,为民众提供优质平价、普及密集、弹性多元和连续整合的服务。
台湾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5大类
最多的是“长期照顾机构”、“养护机构”、“安养机构”,前两者主要都是以非自立老人为主,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是养护机构,接近1000家。
第4类是“护理之家”,大概有400多家,主要针对需要长期疗养的慢性期老人,失能程度也比较高。丰荣护理之家就是这类的代表性机构。
第5类严格说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而是“养老住宅”,主要服务自理老人,长庚养生村中的一部分针对自理老人的住宅就是其代表。
台湾养老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做法
(一)主要特点与趋势
1.从分散走向整合
在长照体系建立之前,台湾养老产业是由台湾“内政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劳工委员会”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各类资源无法统筹管理,养老服务零散割裂。长照体系形成后,由台湾“内政主管部门”来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和各类服务资源,在各地区各县市也实现了长照管理中心单一窗口管理统筹,实现了各类资源服务的有效整合。
2.尊崇“在地老化”
台湾结合多数老人不愿意离开家庭的养老心理,推动“在地老化”政策导向,大力支持鼓励家庭照顾和居家护理服务,不断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投入,逐渐形成了以家庭照顾、居家服务和社区照顾为主的长照服务体系。一方面强调了家庭在人口老化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家庭、社会和行政主管部门这三方面主体的负担均有所降低,有多方共赢的效果。
3.养老机构和养老模式的传承性
台湾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比较先进,服务设施也相对完善,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服务方面很好地传承了“人性化养老”和“身心灵”全方位照顾的理念。同时,台湾养老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代代传递,第二代接班人继承后,绝大多数保留了父辈们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服务团队专业水平和标准化程度都较高,志愿者团队和相关社团组织的活跃程度也比较高,不同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之间均可实现无缝衔接、信息互通。
4.养老产业链的完整性
台湾养老产业分工较细,主要有医、食、住、行、育、乐六个方面,涉及金融、房地产、保险、教育、家政服务、旅游娱乐、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卫生健康服务等多个行业,整体竞争比较充分,行业发展比较成熟,有利可图但并非暴利行业。特别是台湾养老服务产业的产学研互动频繁良好,充分实现研用结合、以用促研、以研利用。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注重顶层设计
养老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多个行业,串联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等多制度体系。台湾在构建长照体系的同时,注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对已有的老人福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整合和衔接,由台湾当局主导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度设计,比较妥善地处理了社会保障体系内部各项社会保障内容的交叉和关系,有效防止了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的碎片化。
2.注重制定养老方面的有关规定
台湾通过制定养老方面的有关规定来引领和规范养老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并逐步对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为当地养老服务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比如,“台湾老人福利的有关规定”颁布后,1998年和2007年,台湾“内政主管部门”先后补充制定了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贴、特别照顾津贴发给办法,分别对中低收入老人和老人照顾者给予一定金额补贴。
3.注重有关主管部门投入的科学有效
无论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投入,台湾有关主管部门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都扮演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角色。无论是老人福利制度,还是长照制度,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台湾有关主管部门购买服务”的理念。比如,“台湾368照顾服务计划”规定,有关主管部门对满足补助条件的老人发放每小时200元新台币的居家或社区照顾服务费用,领取补助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居家或社区照顾中心的有关服务。通过以人为单位的补贴方式引导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实现主管部门有限投入的高效利用。
4.注重财团法人基金会的设立
财团法人是以一定的财产为成立基础、以追求公益事业为目的法人,其设立基于捐助行为,设立后由管理机关依照章程独立管理运营,不再受捐助人或遗嘱执行人影响。台湾在养老机构设立上,明确规定49床以上的机构必须成立财团法人基金会进行管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养老服务,这一规定确保了养老机构的公益性,有助于扩大受益人的覆盖面。
5.注重筹资的多元性
台湾养老服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建立起台湾当局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私人保险、个人支出和其他途径资金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尤其是通过“长照服务的有关规定”和“长照保险的有关规定”,设立长照服务发展基金和长照保险,搭建了以公共筹资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模式,鼓励养老产业市场的积极发展。根据台湾“卫生福利主管部门”的测算,仅长照保险的建立,即可实现整体服务对象规模达到长照1.0服务对象规模的6倍之多。
6.注重人才发展规划
长照1.0提出要鼓励高职、高技设置照顾服务相关科系,并加强办理照顾服务员培训,鼓励大专院校设立跨领域老人学课程或高龄社会相关服务学程,以及相关研究所设置长照管理学程。长照2.0进一步细化人才规划,建构由台湾“卫生福利主管部门”“劳动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跨部门合作的人才发展机制,通过鼓励深化学科设计、设置产学合作中心、设计专业训练课程、纳入专技高考、适度提高薪资待遇、建立长期发展职涯地图、利用就业安定基金扩大奖励等措施确保养老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台湾养老成功的秘密
首先,相较于内地,台湾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在大陆,护理人员按不同护理项目分工;
而台湾护理模式中,每个病人、老人都有专职护理人员,以便熟悉掌握护理对象的需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素质。然而,专业护理人员供不应求成为台湾养老经验在大陆发展的瓶颈之一。
其实不管台湾模式还是日本模式,都是根植于其社会现状的养老产品形态。对于国内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能够借鉴的更多的是技术,理念。而不是所谓的模式。
其次,台湾成功首先得益于有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十年长照计划”,“长照”即长期照顾。自2007年起实施,服务对象主要是65岁以上老人,服务项目包括:居家照顾、居家护理、社区照顾、机构照顾、老人送餐、交通接送、喘息服务、辅具购租等。
以实物给付为主,货币给付为辅。政府依据老人失能程度与家庭经济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低收入家庭政府全部买单,中等收入家庭政府补贴90%,其它家庭政府补贴60%。
目的是通过社会帮助,分担家庭照顾责任,增进老人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维持其尊严与自主。这项计划政府预计十年投资760多亿新台币,是除年金制外台湾最大的社会福利计划。
此外,台湾鼓励民间投资社会福利事业,私人投资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可以享受免税优惠,极大地调动了民间积极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台湾医疗资源从公营为主逐渐转变成现在的民营占80%,公营只占20%的局面。
全台湾最大的医疗集团和最大的养老护理机构都是台塑集团王永庆投资的。过去台湾老百姓看病多去荣民医院等公办医疗机构,现在则都喜欢往民营医院跑,民营医院服务好,费用又不高(一样可用健保)。所以这些“其次”是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关键!
最后,台湾尊老爱老成风这也是台湾养老产业发展顺利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参观中常听到接待人员一口一个我们长辈怎么样,我们长辈如何如何,而没有把照护的老人称作病人、疗养员或某某床。
另一个是处处可见的人性化关怀,比如老人记忆力下降,老人常常找不到自己房间的情况,机构方就用老人年轻时喜欢的水果图片做门标。
再有就是安养服务,有专门的临终安养院和安养病房。
病房走廊里有的有是佛堂和礼拜堂。他们相信人老是要死的,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看好的,与其徒劳抢救,不如让他心里安静地走完最后的人生,信佛者可以在佛堂面里对佛祖,信耶稣的可以在教堂里忏悔,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安详地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人生。
台湾安宁疗护对待死亡采取了更科学,更人性的态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