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平凡之躯,默默在乡村教育一线耕耘,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他们就是原民办教师。在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用知识的火种,照亮了无数农村孩子前行的道路,堪称时代的无名英雄。然而,转正与否,却让他们的待遇有着 “天差地别” 的境遇。


  民师转正的背景:一代人的奉献与时代的抉择


  回溯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宛如一片亟待开垦的荒原,公办教师数量极为稀少,许多村小甚至连一名正式教师都难觅踪迹。为了让农村孩子能有书可读,村里稍有文化的初中生、高中生毅然登上讲台,成为了 “民办教师”。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在简陋的教室中,用最质朴的方式传授知识。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自 1986 年起,国家全面整顿民办教师队伍,逐步实施 “关、转、招、辞、退” 方针。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民师凭借自身努力,通过考试转正,踏入正式体制内教师行列;而另一部分民师,却因各种缘由,无奈被辞退,成为原民办教师。到 2000 年,民办教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一群体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他们留下的足迹却难以磨灭。


  未转正原因:复杂因素交织


  学历和考试不达标


  转正政策通常对学历有着明确要求,比如至少需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但当时许多原民办教师可能仅拥有初中甚至更低学历,无法达到规定标准。此外,在转正考试中,也有部分教师因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未能合格。


  自动离职


  当时民办教师待遇较低,一些教师因难以维持生计,选择自动离职,投身其他行业,如经商或通过其他途径成为公务员等。


  “一刀切” 政策


  部分地区在民师分流时采取了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 方式。以山东为例,1985 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而 1985 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民师,不论教学成绩如何,都被直接辞退,失去了考试转正的机会。


  违法违纪


  在那个特殊时期,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成为部分民师被辞退的原因。当时农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少民师因超生而最终离开了教师岗位。


  腐败因素


  一些地方存在腐败现象,如顶替、内定等情况。个别领导利用职权,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取转正机会,使得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民师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还有代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八十年代初,国家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合格者留下成为民办教师,不合格者被清退,同时发放相关证书,并明令不再安排非师范生当教师。此后进入教育行业的便是代课老师。2011 年,国家针对曾经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的农民身份人员发放补贴,但仅承认其农民身份及在教育岗位工作过,给予的也只是补贴。


  是否转正待遇 “天差地别”


  众多复杂原因导致许多教师遭遇不公平对待,像 “一刀切” 辞退的、被顶替的以及代课教师群体。转正与未转正教师之间,待遇差别巨大:


  薪资待遇


  转正教师的工资普遍比未转正教师高出许多,有的地方甚至高出一倍不止。正式教师薪资构成更为合理,除基本工资外,还有教龄津贴、成绩奖金等。若在偏远艰苦地区任教,还能享受特殊津贴。而且,正式教师工资会逐年上涨,尽管涨幅不大。相比之下,未转正教师工资微薄,这显然违背了 “同工同酬” 的精神。


  养老和医疗保障


  正式教师拥有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退休后,能领取与公办教师相当的退休金,每月可达数千元。同时,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范围广,极大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而未转正教师大多没有养老金,仅有微薄的生活补贴,每月平均按 20 元乘以教龄计算,且多年未曾上涨。


  其他福利


  在过节费、礼品,住房和交通补贴,全额公积金以及日常生活补贴等方面,转正教师一应俱全,而未转正教师往往只有基本工资,难以享受这些福利。


  代课教师群体受到的不公平更为突出。他们由乡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并颁发聘用证书。多数在 1985 年之后投身教育工作,进校时间相对较晚。在 “民转公” 政策推行时,因缺少 1982 年民师整顿时期的任用证,又始终未获得考试入编机会。最终,在 2003 年遭遇 “一刀切” 式辞退,不得不离开热爱的讲台。


  解决农村原民师和代课老师的加薪以及医疗养老保险问题,刻不容缓。他们将青春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如今却面临生活困境。若不及时解决,随着时间流逝,他们逐渐老去,可能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政府应重视起来,让这些曾经的教育功臣,在晚年能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