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余贤群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其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与余贤群的职务调整的同时,平安养老、新华养老等公司,也迎来了新总裁或董事长,养老险公司,集体进入了“换血季”。


  公开资料显示,余贤群1969年出生,经济学博士,曾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理论局局长,国寿集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品牌宣传部总经理,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战略规划总监,中国人寿雄安金融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人寿财险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总监等职。


  在余贤群职务调整之前,国寿养老总裁已空缺一年有余。2023年5月,时任国寿养老党委书记、总裁崔勇到龄退休。同年,国寿资产原总裁王军辉调任国寿养老险党委书记,并在11月出任董事长一职。


  王军辉同样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国寿资产党委书记、总裁,国寿投资控股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目前还兼任国寿集团首席投资官、国寿安保基金公司董事长、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等职。


  国寿养老的班子里,除了两位班长,其他班子成员还包括:张林广(党委委员、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孙秀彬(党委委员、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刘振龙(党委委员、副总裁)、马征(党委委员、副总裁)、张涤(总裁助理,首席投资官)、张志禔(总裁助理、总精算师、商业养老事业部/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吴衔(审计责任人)、罗庆(合规负责人、法律负责人、法律合规部总经理)。


  经营情况来看,2023年,国寿养老营收24.1亿元,同比减少23.8%,净利润为7.95亿元,同比减少31.6%。2024年上半年,国寿养老未披露保费收入,净利润则为5.35亿元。目前,国寿养老企业年金业务管理规模超过1.1万元,法人受托市场份额近30%。


  在养老险公司高层集体变动的背后,是养老险公司面临着转型与探索的经营压力。


  自2004年12月首家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成立以来,目前国内养老险公司已经达到了10家,分别是平安养老、国寿养老、国民养老、人保养老、太平养老、泰康养老、恒安标准养老、长江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


  在上述养老险公司当中,有一半的企业目前依旧面临着如何扭亏的难题。为了追求业绩,不少养老险公司跑偏了主业,比如有养老保险公司推出的个人养老产品,名为养老产品,实则为非保本公募资管产品等等。


  自2021年起,监管不断对养老险公司进行“纠偏”。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在业务范围、公司治理、风险防控等方面作出规范,明确要求养老保险公司聚焦长期保险、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等长期养老属性业务。


  在政策引领下,养老保险公司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结构,正在进入全面重塑期。这一阶段,部分养老险公司会面临业务类型调整、短期营业收入下降等挑战,但同时,这也为它们夯实内功、轻装上阵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养老险公司,就这样站在了十字路口。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王军辉认为,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亿,已初步实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第一支柱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第二支柱正式确立,从无到有逐步规范、壮大,累计基金规模已近6万亿元,虽然年金市场得到长足发展,但目前涵盖国内大部分就业群体的中小企业职工等还尚未充分参与进来;因此,发展第三支柱的个人自主养老储备,是补齐我国养老金制度体系顶层设计中的最后一环,在提高养老资产积累的同时,也将灵活就业人群纳入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真正实现了补充养老制度全覆盖。


  王军辉表示,围绕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国寿养老将持续创新产品供给,建立覆盖保险、银行和基金等多领域的养老金融产品矩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提升产品适配性;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满足客户本金安全和流动性等需求;通过养老金融产品与健康保险产品结合,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医疗保障。


  由此可见,国寿养老正在向“年金+保险”的模式转型,投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工作;同时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推进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国寿养老管理资产规模近1.9万亿元,企业年金业务管理规模超过1.1万亿元,法人受托市场份额近30%。国寿养老的探索转型,虽然刚刚起步,但已为其他养老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