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中人感到十分不解:到2021年了,有的明明上年度月工资七八千元,办理退休手续时,计算养老金的老办法所用的工资是2014年9月30日的档案工资,从2014年10月到现在连续七年正常晋级(每年涨了一次薪级工资),2016年、2018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又作了大的调整,为何没有作为计算基数?


  情况确实如此,有这个疑问是没有搞清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背景及目的,这样改革,也正是养老保险并轨要让今后所有退休人员都站在一条相对公平的起线上。


  起跑线不一样:养老金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计算方法基本统一,差距也不大,更别说翻倍甚至几倍的差距了,原因在于:大家的起跑线基本一致,除了都用同一个办法计算退休金,也就是档案工资结合本人的工龄对应的百分比,比如35年工龄计算退休金时,就是基本工资的90%,如果工龄大致相同,即使基本工资有差别,退休金(养老金)的替代率也相差不大。


  差距不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统一,总体上看企业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差距不大,但是企业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后,起跑线就不同,企业实行社会化养老,本可以减轻企业养老,单位养老的压力,但是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不统一,不仅仅是企业之间不统一,而且地区之间不统一,更突出的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更不统一,这几个不统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事业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养老保险改革刻不容缓。


  相同的起跑线:减小养老金差距的有效办法


  只有用一个相同的参数进行比较,也才能看出差别,减少差别。这个起跑线就是从统一的时间节点出发,所有的退休人员都从这个节点出发,共性的东西按相同的标准规则进行计算,个性的因素进行修正,这就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需要一个养老金计算的统一基数。


  老办法采用统一的时间节点,站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一起向未来奔跑,才相对公平。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2014年10月启动,以这个时间点最近的2014年9月30日的档案工资为基数,在过渡期退休的人都采用这个基数,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


  2014年9月30的档案工资这个时间节点是共性的东西,,从这个共性的时间点出发,根据退休工龄对应百分比不同,再结合个人其它因素计算养老金,这是老办法。


  新办法采用统一的社平工资。


  仅仅采用一个时间节点还不够,还得采用一个标准,这样从一个时间点出发,从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结果才相对公平,新办法都采用社会平均工资,这也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


  新老办法结合: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


  从老办法出发,每个人工资不同只有从时间节点上去找到相对公平起跑线,新办法可以从时间节点后找到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从老办法向新办法过渡,也就是从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档案工资个性,转向上年度在岗职工的社平工资这个共性,从不同的起跑线到一条相对公平的起跑线。用十年的时间过渡期消化各种因素,实现新老办法的平稳过渡。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统一从2014年10月开始,设立十年过渡期,到2024年9月30日结束,历时要经历十年。设立一个过渡期,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比较观察,试算,不让处于改革过渡期的人因改革而吃亏,通过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磨合,能消化改革成本, 实现新老办法无缝对接,平稳过渡,不出现改革坡度过大,忽高忽低。


  正如国发[2015]2号里面所讲,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障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待遇不降低。


  从这第八个年头的实践来看,随着各地补发新老办法产生的差距渐渐到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虽然还有差距,但是新退休人员的差距已经大大减少,并且新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养老保险待遇也没有因改革而吃亏。养老金随着每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养老金也没有减少。


  至此,可以明白老办法采用2014年9月30日档案工资计算养老金,新办法计算养老金采用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基数,用这个办法既不让中人的养老金因改革而受影响,同时又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从此出发,今后所有的退休人员在十年过渡期结束后都站在一条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