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23年新生儿数量降至902万,2024年虽短暂回升至954万,但生育率低迷趋势未改。与此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3.08:1降至2023年的2.5:1,预计2035年将突破50%。这种"底部塌陷、顶部膨胀"的人口结构,正在重塑养老保障体系的底层逻辑。


  


  从现收现付制本质看,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代际人口平衡。当前制度下,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费用直接用于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但新生儿减少导致未来缴费人数锐减,而老龄化加剧使领取人数持续增加,形成结构性矛盾。以东北地区为例,2023年抚养比已低至1.5:1,养老金支付依赖全国调剂资金维持。这种失衡迫使政策层面作出调整:2024年《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通过,明确2030年将最低缴费年限从15年逐步提升至20年。


  


  面对人口结构变迁,单纯依靠社保养老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养老金替代率已不足40%,且随着通胀和医疗成本上升,实际购买力可能持续缩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政策虽能缓解短期压力,但可能挤压年轻人就业空间,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更值得关注的是,将生育与养老金挂钩的提议引发争议。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建议"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虽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刺激生育,却忽视了高房价(2024年百城二手房均价1.44万元/㎡)、教育内卷等现实困境。这种"惩罚式"政策可能加剧社会焦虑,而非解决问题。


  


  在制度性解决方案完善前,个人需构建多元化养老储备。商业养老保险因确定性高、抗通胀能力强,成为重要补充。以某款国资控股养老年金为例,40岁女性年缴10万、连缴10年,60岁起每月可领5700元,保证领取至终身。此外,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每年最高抵税1.2万)也为长期储蓄提供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显示公众对养老自主规划意识的觉醒。


  


  人口结构变化本质是代际契约的考验。破解养老困局需系统性改革:通过房产税替代土地财政、优化教育资源分配、降低育儿成本等措施,从根源提升生育意愿;同时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推动智慧养老、时间银行等创新模式。对个体而言,在社保基础上配置商业养老险,既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也是为未来保留尊严生活的必要准备。正如日本养老专家所言:"超老龄社会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让每个生命阶段都保持尊严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