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两会发声: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全面开启,科技创新引领产变革
2025年3月7日 北京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开始了,国产品牌全面崛起的时代开始了”。这一论断不仅呼应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更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跃迁的深远意义。
产业崛起:从市场爆发到全球引领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8万辆,同比增长38.7%,全球市占率突破70%。与此同时,传统燃油车巨头在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德系、日系品牌份额已分别降至17.6%和13.7%。雷军指出,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在于“科技创新与用户需求的双重驱动”。以小米汽车为例,其首款高端车型SU7 Ultra开售2小时即斩获超1万辆订单,2025年交付目标更剑指30万辆,展现新势力品牌的爆发力。
技术破局:智能化重构产业逻辑
在两会建议中,雷军提出五项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包括加快推进自动驾驶量产、构建智能网联生态、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等。他强调,智能电动车已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移动终端”,而传统车企受困于供应链僵化、组织臃肿等问题,难以适应这一变革。例如,大众ID系列因软件卡顿被用户戏称为“诺基亚装安卓”,而中国新势力品牌通过自研域控制器和生态互联,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反对内卷:高质量发展成行业共识
针对当前行业内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雷军明确表态反对“低质量同质化竞争”,呼吁以科技创新和差异化破局。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与小米坚持的“技术溢价”战略不谋而合。据悉,小米计划未来五年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资金,重点攻坚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其研发强度已接近特斯拉水平。
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局联动
雷军特别强调“构建统一智能生态”的重要性,建议车企开放接口标准,实现车与家居、办公场景的无缝互联。例如,问界车主可通过车机远程控制家中智能设备,凸显“移动终端”的场景价值。此外,小米正加速产能布局,北京亦庄工厂年产能达30万辆,并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提升效率,支撑其全球化战略。
未来展望:硬科技重构商业价值
雷军的身价跃迁成为中国产业转型的缩影——其4200亿元财富中,智能汽车业务估值贡献显著,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PS估值倍数超50倍,远超传统消费品企业。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这场由硬科技驱动的产业革命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正如雷军所言:“唯有坚持底层技术创新,才能让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共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已全面启航,而这场变革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全球工业文明的未来图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