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记者 雨薇


  将医保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和“生活圈”,把医保经办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3月14日,河南交通广播记者从郑州市医疗保障经办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83.80万人,医保基金总收入217.09亿元,医保基金总支出183.42亿元,参保人数、基金规模、待遇水平等基础指标稳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2023年,郑州医保经办系统将着力办好民生“十件事”:


  1.编制郑州医保服务“电子地图”


  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确高效办事指引。精确编制郑州医保服务电子地图,一图呈现四级经办机构和所有定点医药机构的基本信息,一图融合全部医保业务办事指南,一图实现服务指引、业务预约等便捷功能,用简洁明了方式为群众办事、就医购药提供便利。


  2.应用定点医药机构事务“一网通办”系统


  提升“两定”业务办理便捷度。在市、县两级全面应用定点医药机构“一网通办”系统,将新增申报、资质审核、信息公开、协议签订等业务以及定点医药机构信息变更业务全部推送至网上经办,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模式,由系统随机从定点医药机构事务管理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开展现场评审工作,持续简化业务流程、压缩办理时限。


  3.全面部署自助服务系统


  方便群众自助办理医保业务。在市、县两级17个医保办事大厅建立医保业务自助服务专区,部署自助服务设备,方便群众“自助办”。同时,在部分业务覆盖范围广、群众办事较为集中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部署自助服务设备,推动自助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


  4.持续推进“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建设


  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方便群众“就近办”、“马上办”。协同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及驻郑大中专院校,稳步推进“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建设,积极参与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科学布局、精准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年度内新建站点不少于10个。其中,定点医药机构站点5个,驻郑大中专院校站点5个。


  5.开展“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示范站点创建工作


  全面提升医保服务品质和群众办事体验。深入开展“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示范站点创建工作,全面规范站点视觉识别系统、内部功能区划、经办职责清单,年度内实现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成一个“市级示范站点”。


  6.扩大“双通道”药店覆盖范围


  为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提供便利,遵循“合理布局、利于监管、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持续推进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遴选工作,年度内将郑州市“双通道”药店数量扩展至不少于30家,为享受郑州市门诊特药待遇的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提供便利。


  7.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


  提升异地就医“一站式”、“一单制”结算可及性。将郑州市已开展糖尿病、高血压、透析、恶性肿瘤门诊治疗、异体器官抗排异治疗等门诊慢特病本地医保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省内和跨省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8.试点推进“信用就医”服务


  缓解参保人员住院就医压力。深化医保、医疗、金融三方协作,在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信用就医”服务试点,减轻群众住院就医时的资金压力。


  9.简化异地就医结算业务办理程序


  做实“省内无异地”报销政策。取消郑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省内异地就医备案,实施省内就医无异地政策。


  郑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除可在本市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直接结算外,也可在河南省省内其他统筹区已开通住院、门诊(含门诊统筹、药店购药)、5种试点门诊慢特病等医疗服务类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无需备案,实行河南省内异地就医无异地结算。


  10.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充分发挥医保基金使用效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推进国家医疗保障局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做优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做实支持中医药发展,扩大基层病种范围,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助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化。


  温馨提醒:12393医保服务热线,政策解答、信息查询、业务引导、帮办代办、投诉举报,全时在线服务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