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重要的防治功能,譬如开设发热门诊、发热哨点,为市民提供相关药物、氧疗、输液等医疗服务。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15日召开。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会议期间,新京报采访了几位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她们就基层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熊卫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改挂社区医院标牌


  熊卫红是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改挂社区医院标牌,方便老百姓认知和接受。


  “从非典以来,社区‘重公卫、轻医疗’的倾向明显,20年来,老百姓倾向于去大医院,对社区认可度不高,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做什么的,社区医院的称呼更明确了社区的医疗功能,能起到引导市民分级诊疗的作用。”她介绍,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文件,社区医院需要满足实际开放床位数等条件,这一点远郊区县较容易实现,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尤其是东城、西城却很难达到,也阻碍了社区医院挂牌。


  其次,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这一瓶颈更加明显。熊卫红称,疫情期间,社区医疗机构新增了不少服务内容,之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11类症状社区不能诊治,现在增加了这些功能,且家庭医生团队要为居家人员提供一系列健康服务。她建议增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强职业发展空间。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社区在医疗体系中属于最底层,岗位吸引力弱,人才流失严重。我了解到,丰台、朝阳、海淀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编外人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应当增加编制;在远郊区、深山区,工作难度更大,人手更加紧缺,北京市人才引进需要硕士以上,可以考虑偏远地区引进条件适当放宽至本科。”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措施后,基层应当如何应对,她表示,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在科室布局、人手配备等方面应当加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与大医院的联动,取长补短;在临床上,她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新冠感染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今后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张亚兰:社区职能增加,空间亟须扩大


  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亚兰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中“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防控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进入“乙类乙管”时期,社区会继续推进重点人群建档建册、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教、医疗救治等服务。


  她也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街道医院转建而来,面积大多在2000平方米到4000平方米,随着政策引导、自身能力提升以及职能不断完善,老百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及信任度逐年提高,门急诊量增加、特色科室建设、大型医疗设备引进、康复、安宁疗护等深入开展,空间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她还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网络布局仍存在空白点,根据国家要求,每个街乡都要有一到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区域还存在无中心或无实体中心现象,不能满足百姓需求,也无法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应当及时补齐。


  她也提到了人手问题。以该中心为例,2个中心加上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编制86个,现有从业人员近两百人,人员比例倒挂严重。编制少、外聘人员归属感低,加之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流失严重与招聘困难同时存在,队伍不稳定,可持续发展后劲儿不足。


  “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硬件花钱就能买到,留住人才还需要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基层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增强职业荣誉感。我们需要更多制度支持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更好地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她说。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