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码 精准发力 促皮肤及风湿免疫专科高质量发展
专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与基石,是医疗工作的核心。这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普遍共识。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赋能行动医疗机构专科标准化建设宣传推进活动之促进专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郑州站)”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会议邀请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知名医院院长、皮肤科及风湿免疫科专家、医保专家、药学专家等,以直播的方式,围绕专科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河南省的风湿免疫专业起步较晚,但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有五大进步:第一,风湿免疫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20年,河南省风湿免疫专业人员已增长到380人左右,且人数还在逐步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风湿免疫专业毕业生进入临床工作;每年,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队伍都有新生力量加入,为河南省的风湿免疫专科建设注入了活力。第二,风湿免疫专科建设逐步完善。目前,河南省有62家医院能提供风湿免疫疾病诊疗服务,其中26家医院开设了风湿免疫科。第三,基层的专业医疗队伍也逐步壮大。目前,河南省有21家县区级医院有风湿专业,其中4家医院设置了风湿免疫科。第四,相关研究厚积薄发。目前,河南省多家医院风湿免疫科承担着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省内学者在国家级学术团体兼任重要职务。第五,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近年来,河南省不仅积极举办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各类学习班、学术论坛和沙龙等,还积极拓展宣传途径,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例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办了风湿科视频号,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苟建军
作为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会议主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苟建军表示,与其他学科相比,风湿免疫科独立成科时间较晚,队伍规模相对较小。
“在我担任医务处处长的时候,我院的风湿免疫科才独立成科。此后,风湿免疫科一步一步逐渐壮大。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风湿免疫学科专家逐渐认识到多学科协作的重要作用。近几年,风湿免疫经常与皮肤、中西医结合等学科,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服务。河南省风湿免疫疾病患病人数达35万,在给临床带来巨大考验的同时,也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院有很大潜力开展、推进大规模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但目前,区域内风湿免疫专科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还需不断加强建设。”苟建军说。
常言道,责任胜于能力。苟建军表示,专科建设同样如此。在专科建设中,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相关能力,还要有责任心,直面难题,一如既往地全力攻克。
作为陕西省西安市第五医院的重点专科,风湿免疫科承担着带领医院其他专科做精做强的重担。苟建军说,由此可以看出,专科高质量发展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医院发展的“四梁八柱”之一。具体而言,“四梁”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有特色的学科。其中,特色学科是医院做强做大的核心动力。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副院长于维雅
据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副院长于维雅介绍,2019年,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实施大学科建制,通过对11个学科进行整合,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打破了固有的利益藩篱,实现了人员统筹管理、内涵规范管理、资源共享管理。她以心内科为例,分享了专科建设实践经验。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的主要经验包括:第一,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力求在理念、行动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第二,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各专业充分的政策支持。第三,医院重视质控管理,且奖惩分明,力求医疗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同时加强监管。第四,医院强调院内院外互动,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如在院外设置健康标识和宣传标语,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健康知识;尤其重视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如每周核心科室都举办患者宣教活动,每个月医院都举办健康大讲堂活动等。健康大讲堂活动由平煤集团电视台直播,平煤总医院直播间同步直播,每期播放量都在4万人次以上。第五,医院定期制定发展规划,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第六,医院尽力突破地方医院和企业医院之间的壁垒,与部分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构筑了区域医疗网络,促进患者上下转诊,提高基层医院技术水平。
于维雅总结说:“可见,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各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西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黄小强
陕西省西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黄小强表示,风湿免疫是五院的支柱学科。1974年6月,医院牵头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秦息痛片的研制。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秦息痛片的疗效获得广泛认可,也获得了诸多奖项。每年,秦息痛片与其他院内制剂的销售总额都在1500万元左右。
对于专科建设,黄小强认为,首先要医教研协同发展,做到专科有特色,教学科研有方向,医院才会越来越好。其次,学科能力的提升一定要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最后,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平台的搭建,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尹光文
当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各个疾病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也促进皮肤病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时代。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尹光文教授表示,免疫性皮肤病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包括转化医学、真实世界研究等。而免疫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专业人才等。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皮肤病免疫治疗发展呢?尹光文认为,要重视与加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为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将成为开展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条件。从开展临床试验,到临床数据采集,再到真实世界研究,都会产生大量信息。如果搭建一个平台,利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既有助于开展大型临床试验,有助于临床研究的同质化,又有助于各级医院交流和人才培养,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皮肤免疫领域的中坚力量。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培春
作为圆桌讨论环节会议主席,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培春指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临床上的创新,包括新药的研发,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等。由于新药、新技术、新设备等的应用初始成本非常高,导致临床诊疗成本也相应提高。那么,在保证患者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花费,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临床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医生既会使用价格昂贵的药品,也会使用价格低廉的药品。虽然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挤出了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但对患者而言,一旦患病,尤其是重病,负担依然沉重。因此,临床医生要尽量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对患者进行最适宜的治疗。
此外,学科的定位,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学科的定位是什么?孙培春认为,是疑难重症诊治能力的提升,是突破科室发展的瓶颈。同时,科室发展需要人才,有了人才,才有下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研究成果转化等,最终为广大患者造福。总之,专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找准学科定位,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等。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处长程剑剑:专科建设的目的是把本专业或者某一个方向、领域研究透彻,既做到专,又做到精,把亚专科做强,实现精准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医保部主任苑福升:专科建设的要义是借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东风”,引导医院推行精细化管理,协调各科室合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保办主任史芳:医保谈判药品进院标准,应按照应配尽配的原则。将医保谈判药品引入院内后,医院要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政策的知晓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促其规范用药。同时,医院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管,如部署处方流转平台,打通医保部门、医院、药店等部门之间的交流通道,从而使处方顺畅流转。总之,公立医院应该有所担当,积极配合执行相关政策落地,使更多患者获益。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王树东:创新的治疗方案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临床治疗方案,既能满足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临床诊疗需求,又能促进后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创新。
在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前,如罕见病治疗创新药进入临床前,应提升临床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水平。而创新型罕见病治疗药物的使用,也会反哺临床。希望制药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药物,促进临床不断提高疑难、罕见病诊治能力。而疑难、罕见病诊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科影响力,促进学科发展。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守民: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对临床来说,有助于医生开展专业研究,有助于专科建设与发展,因此是利好。反过来,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更多创新药物的研发上市。
河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楚天舒:作为科主任主要关心4个方面,即学科发展、团队建设、治疗效果、科学研究。在医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科主任要以医保政策有效落地为前提,带领科室成员深入开展复杂疾病、多发疾病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与会嘉宾表示,这是一场为进取者搭建思想交流和碰撞平台的会议,以医院专科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医疗机构不同层级管理者的案例分享、切身感受、探索思考,立体展现了专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对增进共识、助力医院专科标准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会议由诺华制药公益支持。诺华制药医院合作团队西区负责人吴波表示,诺华始终以创想医药未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寿命为使命,通过不断地创新,为广大患者提供具有临床创新和社会价值的药物。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