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费用逐年上涨,断缴趋势增加,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简称,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的缴费模式为个人缴费+政府资助。
新农合从2003年实施以来,费用从当初的每人10元/年,上涨至如今的每人320元/年,虽然费用上涨幅度较大,但医疗报销的范围也在增加,报销比例也在大幅度提高,如大病住院报销比例,从最初的不足50%提高到如今的70%以上,高血压、哮喘及高血糖等慢性病,也逐步被列入新农合报销范畴。
可以说,新农合的出台,就是农民的坚实后盾,从根本上避免了“一人患病,全家遭殃”或因病致贫的致命打击,对农村居民来说,新农合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件贴心的惠农政策,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好政策,却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抱怨与抵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笔者所在的村子,每年新农合征收的季节,都是村里相关负责人最为繁忙的时候,对于新农合费用,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能实现及时缴纳,但有接近20%的村民存在消极抵触行为,在经过多方劝说和沟通后,依然会有部分家庭无动于衷,甚至出现相关负责人自掏腰包代为缴纳的现象。
据相关人士透露,部分村民之所以消极对待新农合,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新农合费用逐年增加。以四口之家为例,一年就要缴纳1000多元费用,这笔费用看似不多,但对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二是存在侥幸心理。由于新农合缴费后,如果没出现大病住院医疗,年底就会自动清零,这对生病率较低的青壮年群体来说,可能连续10年投保新农合都触及不到报销资格,在这种因素下,出现断缴也就不奇怪了。
据政协委员蒋和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参保新农合人数为10.2亿人,2020年下降至9.98亿人,就全国层面而言,新农合参保人数每年都在以2%的比例递减,断交现象逐年增多,不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他建议实行阶梯式动态收费政策,积极探索取消年底清零制度的途径。
阶梯式动态收费是指采取类似于车辆保险的形式,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当年缴纳的新农合费用,如果不发生报销费用,下年就按照一定比例减少缴纳费用,以后逐年以此类推,从而让新农合费用保持在一个较低且合理的范围,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在不产生压力的前提下,享受到新农合所带来的相关福利,这是提高农村居民积极参保新农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采取这种方式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有效促进乡村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减轻大中型医院就诊压力,对有效分流就诊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积极探索取消年底清零制度的途径也很有必要,新农合最大的争议就是在没产生报销费用的前提下,到了年底就自动清零,这让大部分青壮年群体觉得不公平,如果能将当年缴纳的且没有发生报销费用的新农合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养老保险,或按一定比例抵扣下一年的新农合费用,这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农合改革方案。
据相关人士介绍,随着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物价水平也随之攀升,造成新农合保费也随之上涨,但国家补助大于个人缴费的比例没有改变,以2021年举例,个人缴纳费用为320元,国家补贴标准上调至580元(西部地区补助比例80%,中部补助比例60%)。
让农村居民“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新农合在为农民带来医疗保障的同时,如能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调整,让惠民政策更惠民,想必会成为继农村养老保险之后的又一福利措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