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新华社 朱慧卿作)


   日前,龙岩出台了“龙岩城镇职工医保卡可购买健身服务”的通知,并规定下个月1日正式实施。据悉,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该政策,由龙岩市体育局、龙岩市人社局以及龙岩市财政局联合发布。据悉,从去年底开始,龙岩就已探索开展医保卡用于大众化、基础性健身消费试点。(6月13日 《海峡导报》)


  医保卡用于健身当防“卡”于未然


  @刘建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保个人账户余额高达3000多亿元,很多城市的结余额都有数十亿元。大量余额的闲置,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假如允许职工用医保卡健身,不仅能够激活沉睡的医保资金,而且还可以拉动体育消费。由此来看,让医保卡变为“健身卡”,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将医保卡用于健身的初衷是好的,但在配套制度的跟进和完善方面,却依然面临诸多隐忧。根据报道来看,龙岩市所推行的医保卡健身,门槛非常高。其中专门规定,龙岩新罗区范围内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结余金额超3000元的部分,按本人自愿原则,可在龙岩中心城区的定点健身场馆,购买健身卡或者按次健身消费,全年总使用额度不得超过2500元。那么,这必然会导致一些条件不能达标的职工被排除在健身行列之外,惠民政策会被大打折扣。


  同时,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城市中的体育健身资源非常匮乏,配套设施没有跟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体育健身资源难以满足职工们的健身需求。众所周知,即便在医保卡没有用于健身时,市民们的体育健身资源就非常短缺,供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那么,当大量的职工使用医保卡健身,参加体育健身的职工人数不断增长,必然会使健身资源面临更大的缺口。


  让医保卡健身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降低准入门槛,不要让惠民政策被“卡”。一方面,有必要降低门槛,进一步下调余额限制,让更多的人都能参加到健身运动中。另一方面,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多种体育健身资源,补齐健身资源面临的短板和不足,真正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防“卡”于未然的目标,让医保卡发挥出强身健体的作用,让医保卡不再处于闲置状态。


  医保卡可健身跟上市民的健康观


   @杨朝清


  在老百姓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医保卡里的个人账户余额难免杯水车薪。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刻“不够用”,让提升医保卡使用率成为许多人共同的心声。龙岩市在打捞“民意”的基础上推出的“医保卡健身”,根源于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价值排序的更新。


  长期以来,“重治疗、轻预防”成为老百姓的一种固化思维;健身不仅可以进行身材与形象的再塑造,也有助于增强体质、守护生命健康。就此而言,“医保卡健身”并没有将医保资金挪作他用,而是将事后的疾病治疗前置到疾病预防。与花在求医问药的钱相比,花在健身上的钱虽然在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但长期来看却对人大有裨益。


  在价值排序上,“医保卡就医”首先保障求医问药,然后再满足健身需求。“医保卡健身”设置了两个门槛,一是个人账户结余金额超过3000元,二是个人全年健身使用额不得超过2500元。那些医保卡余额较多的人群,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有意愿也有能力将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那些低收入群体,即使医保卡账户余额超过3000元,也不会轻易地健身消费。


  不同的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有不同的生存生态,对医保卡的需要层次也存在着差异,对健身消费也存在着不同的接受程度。让医保卡资金不再“沉睡”,需要尊重和回应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只有融入“异质思维”,降低医保卡消费的门槛,医保卡才能提升使用率。在公众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公共政策更接地气、更有“准头”,需要公共部门在倾听民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赵连卿:规定用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一则解决医保资金长期睡大觉的问题,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二则可以调动职工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医保卡可购买健身服务,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李云勇:“医保卡健身”别弄成“看上去很美”?如何健身,如何消费,让员工尽可能花更少的钱,健更好的身,决策出台之前是不是该多多听取民意呢?